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头猪的健康,可能牵动着千万人的餐桌安全。动物疫病就像一群“不请自来的小偷”,轻则让养殖户损失惨重,重则可能通过食物链威胁人类健康。如何拦住这些“小偷”?答案藏在一套由饲料、疫苗、科技共同组成的“防控组合拳”里。
把好“入口关”,饲料是最好的“健康防线”
很多人认为,动物生病只需要打针和吃药,却忽略了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吃对饲料,本身就是最好的疾病预防。
就像人类靠均衡饮食增强抵抗力一样,动物的健康也始于“餐桌”。优质饲料里藏着动物免疫的“密码”——早期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这些正是动物免疫细胞和抗体合成的主要来源。
比如,优质营养中的维生素C可以清除血液中的毒素,维生素E和硒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此外,添加一些功能性营养也很有必要,比如肠道微生物能维持肠道菌群稳定,帮助有益菌在肠道定植,减少有害病菌;适当的纤维素和蛋白则有利于肠道屏障的形成。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整个免疫细胞的70%以上。高消化率的饲料能降低肠道感染风险,最高可降低50%;而低消化率的饲料不利于肠道屏障形成,容易让有害菌侵袭机体。所以,给动物喂对饲料,不是简单地“填饱肚子”,而是从源头给健康做“加法”。
疫苗研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耐力战”
如果说饲料是“基础防线”,那疫苗就是防控疫病的“核心武器”。一支小小的动物疫苗,背后藏着长达十几年的研发长跑。
疫苗研发要经历流行病学调查、抗原筛查鉴定、疫苗结构设计、生产,再到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最后才能用于生产转化并投入临床使用。整个过程漫长,需要科研人员耐得住性子,有时甚至需要几届学生或几代人才能完成。一般来说,一种疫苗的研发周期需要8-10年,若过程曲折,可能需要20年才能投入临床。
此外,动物疫苗研发和人用疫苗一样,不仅耗时长,投入也很大。从前期投入到中期生产评价,再到后期使用优化,整个过程的投入很多企业难以承担,需要国家进行公益性投入,才能持续推进工作,保障动物健康。正是这场漫长的“耐力战”,为动物健康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火墙”。
应对病毒“变脸”,疫苗也要“升级打怪”
病毒是个“狡猾的对手”,尤其像冠状病毒这样的“变脸高手”——在不同地域、环境影响下,很容易突变出新型号,让原本有效的疫苗突然“失效”。
这就倒逼疫苗不断“升级换代”。传统疫苗主要有两种:减毒活疫苗,保护力强,但毒性容易反强,存在散毒风险,可能导致疾病扩散;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但作为“死疫苗”,保护力大打折扣,保护率约50%-60%。
当下的疫苗研发如新型亚单位疫苗,虽然是不完整的病毒,抗原也不完整,但通过大数据筛查找到优势抗原后制作而成,既安全,免疫保护力又强,兼顾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发方向也越来越清晰,不仅要“广谱”,即能对付多种病毒亚型,还要“高效”,更要“低价”“易保存”,让偏远地区的养殖场也能用得上。
AI加持,让疫苗研发告别“盲人摸象”
过去,疫苗研发常像“盲人摸象”——筛选抗原时,科研人员可能要对着上千个蛋白逐个测试,90%以上的努力都是“无用功”,一个蛋白的筛选就可能耗上好几天。
利用AI技术和大数据筛查,能精准分析基因组,定位到宿主细胞或抗体上,找到抗原决定簇和优势抗原表位,再进行后续实验,这样筛查到的抗原更准确。这不仅加快了动物疫苗和人类疫苗的研发进度,还节约了大量精力和成本。
动物疫病防控从来不只是养殖业的事——它关系到餐桌上的肉蛋奶安全,关系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更关系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饲料里的营养密码,到实验室里的疫苗攻坚,再到AI技术的精准赋能,这场为动物健康做的“科学加法”,正让守护变得更聪明、更可靠。
出品: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策划:田新宇 武玥彤
作者:武玥彤
科学性审核:王海东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