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科普破壁,需要一点锲而不舍的勇气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科普破壁,需要一点锲而不舍的勇气

来源:光明网2025-09-15 12:40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李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的一名普通教师,专业方向是生物化学里的结构生物学。同时我也是一名好奇心满满的科普博主,在全网发布过超过800条生物科普视频、做过上百场科普直播和线下讲座。

  作为科研工作者,以前在邮箱里收到由审稿人发来的论文投稿负面反馈意见时,往往都能让我郁闷几天,但等到开始做科普,我才体会到,“象牙塔”里的生活可以说是岁月静好。因为做科普没多久,我的收件箱里就曾一度收到多封来信,其中绝大多数是质疑的声音,而我那段时间一直在做的,只不过是用视频里科普“地球生命演化史”的故事。

  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讲生物学科普的老师,为何会招来这么大“怨恨”?等我看完几百条留言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只因为我在视频里提了一句“人类是在几百万年前,是从森林古猿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让很多人“破了防”。有人说:“你才是猴子变的,你全家都是猴子变的!”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可别再讲‘进化论’这种歪理邪说了。”甚至还有更过分的言语。

  看完这些,我反而意识到,仍然有很多人对生物学和进化论并不了解。除此之外,也有很多人对科学家做科普有所误解。那么在做科普的时候,当你不可避免被误解时,又该如何自处呢?

  破“心态之壁”——科普就要锲而不舍

  想做好大众科普,不能玻璃心,也不能居高临下、自视甚高,更不要因为被误解就选择放弃,而应该在冷静与克制中找到应对之法。

  而我的对策可以戏称为“不要脸”。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15.37%,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后进一步的显著提升,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已明显改善。但也要看到,仍有许多人没有接触过这些科学知识。

  这让我感觉到责任在肩。于是,我开始在留言区一条条回复读者,一遍遍解读生物知识。没想到,靠着这种劲头,真的打动了一些受众。

  我曾经是一名有二十多年重度口吃的患者,之所以能站上讲台教课,还能在镜头前、电视里、讲座现场滔滔不绝地去做科普,靠得也是这份锲而不舍。

  正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宠辱不惊”的生存哲学点醒了我:我作为一个口吃患者,最害怕的那些来自别人的冷嘲热讽,其实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味讳疾忌医,不敢开口,就永远无法战胜口吃。这段经历,也深刻影响到了我如今的科普之路。它让我明白,科学家做科普,首先要破的就是“心态之壁”。如果总端着“专家”的架子,怕说错话、怕被质疑、怕掉价,那就永远无法真正走向公众。

  科普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传递,而是平等的,需要像金黄色葡萄球菌一样的坚韧——目标清晰,宠辱不惊。

  破“观念之壁”——科学家做科普不是不务正业

  除了心态上的破壁,我觉得如何突破“观念之壁”,对于科研工作者做科普同样至关重要。

  在我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面对的第一道坎,就是有人告诉我“科学家做科普是不务正业”,或者直接断言“这家伙肯定是混不下去了,才会跑来做科普的。”当时满脑袋热情、刚刚开始投身科普的我被这么一大盆冷水浇在身上,心里的难受,可想而知。

  但是沮丧了几天之后,我依然恢复了更新,继续把我想说的话一句句说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科技前沿与社会认知之间存在的鸿沟。

  将高深的科研资源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科普知识,将科学发现、科研成果真正下沉到公众领域,打通科学与生活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这件事不仅是务“正业”,更是新时代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和“全国科普月”的设立,正是国家从法律和制度层面为我们破除这一壁垒提供最坚实保障。

  而要让广大民众、科研院所以及顶尖大学的管理层真正形成“科学家做科普是在务正业”的观念,靠的不是口头的呼吁,更要真真切切让他们看到科普产生出来的影响和效益。所以打破观念之壁,必须要借助多方力量,通过对严谨、有益而且有效的科普内容,进行足够广泛且足够深度的传播,才能产生足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并真正让民众和相关机构、相关领导从心底里认可这件事情的正确性。

  我始终坚持的做法是:要流量,但不能被流量驯化。流量是手段,不是目的。科学家做科普的目的始终应该是传递科学精神。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要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平台去传播。但同时,必须坚守科学底线,不胡说、不炒作。就像我把私信和留言区开发成“科普阵地”一样,用真诚和耐心去转化流量,去影响每一个能被影响的人,虽然辛苦,虽然很慢,却也更有价值。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我想呼吁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能拥有更多一点锲而不舍的勇气,走出实验室,勇敢地跳进科普的殿堂。破壁之路,固然会遇到碰撞、委屈,但当你用知识照亮另一个人心灵的时候,那种成就感,足以慰藉所有艰辛。

  最后,我想把这句话献给每一个在科普路上摸索的同伴:面对误解,宠辱不惊,耐心如常;面对流量与传播,敬畏科学,真诚以待,用科学的阳光照亮更远的角落。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