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余卿(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向“大纵深、广覆盖”迈进。这一重要调整不仅积极回应了公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科普需求,也激发了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掀起一场全民参与、全社会关注的科普热潮。
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总是离不开“坐冷板凳”“甘于奉献”“吃苦耐劳”这类标签。这种单一化的形象刻画,虽然体现了科研工作的部分特质,却也遮蔽了科学探索中的鲜活色彩。过度强调“苦”而忽视“乐”,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对科学事业的片面认知,从而削弱他们对科学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周忠和院士在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节目中的分享,恰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生动破局。他以分辨一真一“假”两块化石的趣味挑战切入,引出“古盗鸟”造假事件曾如何误导古生物研究界,以及他的团队一起寻找真化石以证实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历程。这段分享让公众真切感受到破解科学谜题的愉悦,还原了科研过程中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当科学家们愿意向青少年展现这些“不完美”的瞬间和科研中那些“微小”的快乐,便能为单调的科学家形象添上丰富的色彩。
多数的科学家都拥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科研中不断地推动他们深耕细研、叩问未知。但当他们走上科普的舞台时,却常习惯性地沿用科研中精准的表述与严谨的逻辑来阐释科学知识。在一场短暂的演讲、一段几分钟的科普短视频、一次简单的互动活动中,能够传递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若科学家一心想展现最专业严谨的内容,难免会融入晦涩的专业术语,反而可能拉开与公众的距离。
正如德国蒂宾根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村山航所言,“如果学习某些东西后,你能体验到积极的感受,那么你就会理解学习的乐趣所在,这会激励下一次学习。”对于缺乏专业基础的公众而言,可以先从一个有趣的切入点着手,用好奇心撬动他们的关注,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意识和热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主动迈出脚步,向公众分享他们眼中的科学之美,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趋势。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是有门槛的,科学传播也不例外。在科研领域,科学家拥有着深厚的专业积累和攻克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但在科普创作中,他们只是一个初学者,从“科研专家”到“科普达人”的角色转换,同样也需要学习方法与实践摸索,才能够掌握大众语言的“翻译”技巧。
因此,我们不应以过于严苛的专业传播标准去评判科学家的科普尝试,而应给予科学家更多的鼓励与机会,让他们在分享中能够感受到公众的困惑与强烈的求知欲,这也将成为他们提升科普能力的内在动力。
在科学内容的呈现上,科学家可以与艺术家开展跨界合作,通过多元视角与创意手法,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科学体验。而将实验室中淘汰的装置改造成科普展品,也是一种“接地气”的科学呈现。那些带着实验痕迹的实验装置,本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见证者”。当公众亲手触摸它们,聆听科学家讲述背后的研究故事,就仿佛进入一段真实的科学旅程。
譬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就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在多次出海参与科考工作,完成使命后“退役”的设备,巧妙地改造成了科普展品。由此,公众不仅可以现场触摸毛茸茸的“深海耳朵”,还能戴上耳机聆听它所记录的水下声音。这种可触、可感、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让科学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维度与情感连接。
科普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双向对话。期待更多元的科普创新持续涌现,让每个人能够在这“科普九月”有所收获,让探索未知的热情成为社会向前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