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月·大家谈|科学家做科普,换一种“打开方式”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科普月·大家谈|科学家做科普,换一种“打开方式”

来源:光明网2025-09-10 14:56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余卿(中国科普研究所博士后)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进一步推动科普工作向“大纵深、广覆盖”迈进。这一重要调整不仅积极回应了公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科普需求,也激发了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的热情,掀起一场全民参与、全社会关注的科普热潮。

  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家形象的塑造,总是离不开“坐冷板凳”“甘于奉献”“吃苦耐劳”这类标签。这种单一化的形象刻画,虽然体现了科研工作的部分特质,却也遮蔽了科学探索中的鲜活色彩。过度强调“苦”而忽视“乐”,容易使青少年形成对科学事业的片面认知,从而削弱他们对科学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周忠和院士在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节目中的分享,恰是对这种刻板印象的生动破局。他以分辨一真一“假”两块化石的趣味挑战切入,引出“古盗鸟”造假事件曾如何误导古生物研究界,以及他的团队一起寻找真化石以证实鸟类恐龙起源说的历程。这段分享让公众真切感受到破解科学谜题的愉悦,还原了科研过程中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当科学家们愿意向青少年展现这些“不完美”的瞬间和科研中那些“微小”的快乐,便能为单调的科学家形象添上丰富的色彩。

  多数的科学家都拥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科研中不断地推动他们深耕细研、叩问未知。但当他们走上科普的舞台时,却常习惯性地沿用科研中精准的表述与严谨的逻辑来阐释科学知识。在一场短暂的演讲、一段几分钟的科普短视频、一次简单的互动活动中,能够传递的专业知识是有限的,若科学家一心想展现最专业严谨的内容,难免会融入晦涩的专业术语,反而可能拉开与公众的距离。

  正如德国蒂宾根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村山航所言,“如果学习某些东西后,你能体验到积极的感受,那么你就会理解学习的乐趣所在,这会激励下一次学习。”对于缺乏专业基础的公众而言,可以先从一个有趣的切入点着手,用好奇心撬动他们的关注,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意识和热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愿意主动迈出脚步,向公众分享他们眼中的科学之美,这无疑是令人欣喜的趋势。但我们也应认识到,任何领域的工作都是有门槛的,科学传播也不例外。在科研领域,科学家拥有着深厚的专业积累和攻克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但在科普创作中,他们只是一个初学者,从“科研专家”到“科普达人”的角色转换,同样也需要学习方法与实践摸索,才能够掌握大众语言的“翻译”技巧。

  因此,我们不应以过于严苛的专业传播标准去评判科学家的科普尝试,而应给予科学家更多的鼓励与机会,让他们在分享中能够感受到公众的困惑与强烈的求知欲,这也将成为他们提升科普能力的内在动力。

  在科学内容的呈现上,科学家可以与艺术家开展跨界合作,通过多元视角与创意手法,呈现出更加立体、丰富的科学体验。而将实验室中淘汰的装置改造成科普展品,也是一种“接地气”的科学呈现。那些带着实验痕迹的实验装置,本就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见证者”。当公众亲手触摸它们,聆听科学家讲述背后的研究故事,就仿佛进入一段真实的科学旅程。

  譬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就将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在多次出海参与科考工作,完成使命后“退役”的设备,巧妙地改造成了科普展品。由此,公众不仅可以现场触摸毛茸茸的“深海耳朵”,还能戴上耳机聆听它所记录的水下声音。这种可触、可感、可共鸣的沉浸式体验,让科学拥有了更加丰富的表达维度与情感连接。

  科普从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双向对话。期待更多元的科普创新持续涌现,让每个人能够在这“科普九月”有所收获,让探索未知的热情成为社会向前的澎湃动力。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准格尔旗:盐碱地变生态观光园

  • 重庆黔江:小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秋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2025年柏林国际消费电子展5日至9日在德国柏林举行,共吸引全球约1900家展商参展。
2025-09-09 10:01
在嘎鲁图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三北”工程作业现场,开沟种植一体机在沙地上开垦出一道道沟,种下一排排柠条。”
2025-09-08 09:48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达9.44亿,城市已成为承载亿万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
2025-09-08 09:41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9月8日公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
2025-09-08 09:38
面向“十五五”,政策导向应注重发展与治理并重,加快形成结构合理、规则清晰、响应高效的智能消费治理体系,护航“人工智能+消费”高质量发展。
2025-09-08 09:33
7日0时3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8 09:32
植物在漫长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催生出丰富多元的物种谱系。9月2日,《细胞》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宁国贵团队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月季香气基因起源的新机制。
2025-09-05 10:06
今年8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医疗科普立了“规矩”。
2025-09-05 10:02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如同水、电一样重要的基础资源。我国算力发展情况如何?未来着力点在哪儿?
2025-09-05 09:54
算法技术的赋能强化了传统意识形态风险,算法的自我进化制造了意识形态黑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优化治理智能算法技术意识形态风险的新路径。
2025-09-05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