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王韬(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主任委员)
今年9月,我们迎来了首个“全国科普月”,这是科普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广泛重视的一个缩影。回顾自己过去10多年的科普历程,感慨万千!
2014年,我有幸参与主创了东方卫视大型急救科普纪录片《急诊室故事》,也由此引发了我和团队对医学科普的理论探索。如何让医学科普系统化、学科化、可持续,在当年还是相对的学术空白。2015年,我们立项了中国医院协会课题《医学传播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这也成为医学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开端。2016年,我与志同道合的专家们一起发起了“大医小护”公众号,其后逐步发展为“达医晓护”全媒体科普品牌乃至“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成为专注于研究医学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科技志愿者团队。“达医晓护”团结了全国20个省市数百位专家,形成了百余个子刊,这也使得医学传播学有机会在全国落地生根。2017年广东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医学传播学选修课、上海市同仁医院建设了首个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2019年中国医学传播学教学联盟诞生,并在2024年发展到19个成员单位。在此过程中,“达医晓护”也逐渐成长为国家级科技志愿者团队,并获得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品牌的认可。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创建一个学科的核心首先是原创的学科理论。医学传播学作为自然科学中医学的分支,与隶属于社会科学的新闻传播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我们创造性提出了符合医学科学规律的SACRE模型,以医学科学范式为理论核心,界定了传播主体、内容、渠道、受众、反馈五大维度,并进一步提出了医学传播学科的SCHEMA体系,使医学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为健康科普的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2016年“医学传播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上海市科技成果,2019年《医学传播学: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探索》获国家出版基金,2021年“医学传播学的学科构建与应用推广”获中华医学科技奖。
随着医学科普事业的不断推进,以首个“全国科普月”为契机,我们相信医学传播学将为医学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