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陈小兵 万百顺(分别系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河南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肝胆胰外科副主任医师)
往年,全国科普日的热潮总会席卷各地,随着今年全国科普月的到来,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科普正从“节点式”的集中宣传,转向“常态化”的持续陪伴。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了几十年的医生,这种变化让我格外欣慰,因为在面对癌症这个尚未攻克的疾病时,“持续的科普”远比“一时的提醒”更能挽救生命。
每次在门诊接诊癌症患者时,我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医生,我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一查就是晚期了?”去年冬天,52岁的张先生因持续腹痛来院就诊,CT检查显示他的肝癌已发展至晚期,错失了最佳手术时机。
追问病史时才发现,张先生早在10年前就查出乙肝病毒携带,但他觉得“身体没不舒服,不用治”,甚至平时经常聚餐喝酒,直到腹痛难忍才想起就医。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中并非个例。
警惕“沉默的隐患”
像张先生这样的患者,我们几乎每周都会遇到。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癌症的发生并非“突然降临”,而是像一颗被长期忽视的种子,在“高危土壤”里慢慢生根发芽。以肝癌为例,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长期饮酒,正是滋养这颗种子的“元凶”。
乙肝和丙肝病毒,就像潜伏在肝脏里的“慢性杀手”。很多人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可能只是体检报告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丙肝抗体阳性”的简单标注。但病毒会在肝脏内持续复制,悄悄破坏肝细胞,引发慢性肝炎、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
临床数据显示,我国约80%的肝癌患者,都有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史。更让人揪心的是,有些患者明明知道自己携带病毒,却抱着“没症状就不用管”的侥幸心理,既不定期复查,也不接受规范治疗,任由病毒在体内“兴风作浪”。
长期饮酒则是肝癌的“助推器”。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诱发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如果本身就有乙肝或丙肝,饮酒带来的伤害会“雪上加霜”,相当于在受损的肝脏上又撒了一把盐,大大加快肝癌的发生速度。我曾接诊过一位45岁的乙肝患者,因为生意应酬每天饮酒,短短3年就从“乙肝携带者”发展为“肝癌晚期”,让人扼腕叹息。
从“看几十人”到“帮上万人”
作为临床医生,我每天的门诊量大约在30~40人,就算加班加点,一天能服务的患者也十分有限。但在一次科普分享中,我发现事情有了新的可能。
当时我在医院公众号发布了一篇《乙肝患者如何远离肝癌》的科普文章,短短3天阅读量就超过了5万,后台收到上百条咨询留言,有乙肝携带者询问复查频率,有肝硬化患者咨询治疗方案,还有人分享自己的戒酒经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如果药物、手术刀能拯救个体患者,那科普就是一把能保护更多人的“无形利器”。
如今,随着全国科普月的常态化推进,我们有了更多机会把专业知识传递出去。在社区科普讲座上,我会带着人体内脏的模型,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居民我们的器官是怎样由健康到癌变;在短视频平台,我会拍摄《3分钟看懂食管癌高危因素》的小视频,教大家如何通过体检早期发现问题;在医院的健康科普专栏里,我会定期更新《胃癌筛查指南》《戒酒的正确方法》等文章,让更多人能随时获取权威信息。
记得有粉丝在短视频下留言,“医生,我看了你的视频,才知道自己的乙肝需要定期查甲胎蛋白,上周体检发现指标异常,及时做了治疗,太感谢你了!”“我看了您的视频才知道,平时不要吃烫食,40岁以上,体检要做胃镜。”这样的反馈,比任何荣誉都让我觉得有意义。因为我知道,这一次,我们通过科普,提前拦住了癌症的“脚步”。
做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从科普日到科普月,变化的不仅是时间长度,更是大家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对于癌症预防来说,常态化的科普能帮我们建立“长期防护意识”,不用等到每年九月才想起关注健康,而是把预防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天。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三个实用建议,也是我在无数次科普中反复强调的“肝癌预防三要素”:
第一,有乙肝或丙肝一定要规范管理。乙肝携带者应每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和肝脏超声;丙肝患者则要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丙肝已可实现临床治愈,规范治疗后能大幅降低肝癌风险。
第二,戒酒!别让酒精成为肝脏的“负担”。尤其是有肝病基础的人,一定要做到滴酒不沾;即使是健康人群,也建议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第三,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通过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早期病灶。建议40岁以上人群、有肝癌家族史者、肝病患者,每年至少做一次肝癌筛查。
健康防护不应有“截止日期”。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会继续把临床中看到的案例、积累的经验,变成一篇篇科普文章、一个个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癌症的真相。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常态化的科普中,学会守护自己的健康。毕竟,对生命的敬畏,从来都藏在每一个“提前预防”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