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2025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光明网特别推出《科普月·大家谈》栏目,邀请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分享科普故事、探讨创新路径、展望美好未来,为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献智献策。(欢迎赐稿:cailin@gmw.cn)
【科普月·大家谈】
作者: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将每年的9月定为全国科普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带来了一场科普盛宴。
《科普法》中指出,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我们需要发挥首个“科普月”的长尾效应,以此带动科普工作的常态化,保持科普的热度不减,让科学潜移默化地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他们随时能够感受科学之美,参与科技之趣,理解科技之力,拥抱科技之用。
当前,科技应用的场景丰富多元,科学通常也会以人们并不自知甚至无感的方式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科普就更加需要紧贴公众需求,甚至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还原”,让受众知晓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否则单纯地聚焦于碎片化的“点”而非形成系统的“线”和“面”就非常容易导致人们在新技术面前无所适从,这也就需要我们在多元的场景中开展科普,推动科普场景化,提升受众沉浸感;打造科普化场景,盘活科技资源;探索场景科普化,构建大科普格局,以及推广场景化科普,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对于非科研领域的公众而言,科学的功用主要在于能够便捷自己的生活,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而后才可能涉及智识上的趣味。因而这也就要求科普实现常态化,持之以恒地出现在公众的身边,并且融入公众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
此外,近年来我们也越来越强调科普要从“知识补课”向“价值引领”转变,科普要突破传统上单纯地传播知识的局面,要注重向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跃升”,而这样的要求也不能单纯地依靠一两次科普活动就能够实现,必然需要久久为功,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对作为科学价值进行普及的科学普及。
比如,在抵制科学谣言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只是单纯采取从“谣言出现”到“辟谣”,到“谣言再次出现”“再辟谣”的路径,那就好比是一个莫比乌斯环,虽然逻辑上自洽,但是却永远也走不出去这个“魔咒”。而要打破这个魔咒,一方面要在源头上下大力气——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的某种“不确定性”,另外一方面则需要强调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当然对于科学的“不确定性”的认知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科普目标对象的需求以及供给两个方面来看,网络已经成为首要的渠道和平台,而每天活跃其上的“信息消费者”和“供给者”也为数甚多,如何深入挖掘双方的需求,实现有效的适配,推动科普人员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普内容并持续增加其曝光度,以及让信息的需求方随时能够获取到有助于自己科学生活的信息,应该纳入延伸科普月长尾效应的考虑之中。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科普效用的发挥一定要有“持续度”这个前提,它是我们从某种现存的状态向理想状态转变过程中的一个持续发挥作用的自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