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30日,2025年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深圳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和共建高校的39位选手同台竞技,最终张洪琳等5位选手获得一等奖,余艺等10位选手获得二等奖,李延嵩等24位选手获得三等奖。
本次大赛旨在宣传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搭建科普和公众的桥梁,锻造专业科普人才队伍,更好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展示科技创新成果,讲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推动全社会形成珍爱自然资源、共建生态文明的行动自觉。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松明、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薛利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致辞。
前期,经各省(区、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省级海洋主管部门等单位按规定推荐选拔,39位优秀选手凭借过硬实力脱颖而出,晋级决赛,他们来自自然资源系统各条战线,有土地科技工程师、地质调查工作者、地图审查技术员、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员、博物馆讲解员等等。决赛现场,选手们围绕深地探测、实景三维技术、稀土矿利用等自然资源科技领域以及耕地保护、能源资源安全、生态修复、国土空间规划、测绘地理信息等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借助音乐、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等辅助手段,将深奥的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公众语言,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科普盛宴。有的选手化身“深地向导”,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岩石如何储存热量、地热怎样转化为清洁能源,把枯燥的地质知识变成了充满惊喜的“地下探险记”;有的选手以能源勘探者的视角,讲述从地心到海洋的勘探历程,那些克服艰难险阻的瞬间,让观众真切体会到能源安全背后的辛苦付出;还有的选手聚焦极地生态,从南极冰间湖的独特环境讲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一个个鲜活的生态故事唤起了大家对极地的保护意识。
本次决赛赛制分为1分钟“我与科普的故事”选手个人展示和4分钟自主命题讲解两个环节,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领衔的9位专业评审团从讲解内容科学性、表达逻辑性等维度打分,最终评选产生一、二、三等奖。此外,通过专家合议、现场投票和网络评选,大赛还颁发了最佳形象奖、最佳口才奖、现场最具人气奖和网络最具人气奖4个单项奖,并为获得优秀组织奖的27家单位颁奖。
本次大赛特设科普互动环节,邀请了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深圳大学、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发展局)等代表进行科普工作交流。开展“科普启蒙联合行动”,邀请科技志愿者开展趣味科普知识问答,让参与者尤其是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了解自然资源科学知识,沉浸式感受自然资源科技的魅力,活动代表宣读《自然资源小小保护者倡议书》。
今年以来,依托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等重要主题日节点,自然资源部打造了“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科普巡展、“自然资源科技活动周”“自然资源科普讲解大赛”等一系列科普品牌活动,本次大赛作为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由自然资源部主办,中国地质博物馆(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办公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发展局)承办,香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深圳大学、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记者 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