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来源:光明网2025-08-21 16:57

当你端起一碗醇香的小米粥时

是否想过:

这看似普通的杂粮

曾是养活中华民族的“老伙计”?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孟子》中记载: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五谷熟,而民人育。”

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里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粟粒

黍稷作为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之一

是名副其实的“社稷之粮”

不仅是主粮,还能酿酒

陪伴先民走过了漫长农耕岁月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如今,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

占全国60%以上耕地

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

筑牢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大家从“吃得饱”转向

“吃得好”“吃得健康”

杂粮成了改善膳食结构的理想选择

成了健康中国的重要帮手

 

山西农业大学后稷实验室的王西

就与这些“边缘配角”结下了不解之缘

她曾研究模式植物拟南芥

每天泡在实验室

工作后却转身投入杂粮作物黍稷的研究

体验了从“实验室”到“试验田”的巨大转变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第一次下地播种

王西弯腰在烈日下忙了两天才种完

大夏天顶着高温统计生长数据时

她格外想念实验室的舒适

现在,她的衣服口袋里总能摸出几粒种子

晒黑的皮肤

成了小半年田间劳作留下的印记

 

起源于恶劣环境的杂粮

有着独特的抗逆机制

特别能“吃苦”

如今,科学家已完成

谷子、黍稷、高粱等的高质量全基因组组装

打开了遗传密码的大门

助力育种推广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王西的研究方向正是挖掘黍稷抗逆基因

在极端天气增多、土地资源紧张的当下

杂粮的抗逆性既能应对恶劣环境

又能高效利用边际土地

一举两得

 

当你品尝着筋道的荞麦面、清甜的绿豆饼时

有群科学家正穿梭在试验田与实验室

让古老的杂粮焕发新生

这些曾经的“社稷之粮”

正成为粮食安全的韧性支撑

文明传承的不息载体

 

出品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策划统筹

宋雅娟、武玥彤

导演

李欣哲

演讲指导

田新宇

审核专家

王西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特别鸣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大国粮策】农耕文明的“老伙计”,藏着粮食安全的底气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乌鲁木齐:老巷道提升改造成打卡新地标

  • 山东青岛:盘活闲置土地 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