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过敏了,找谁看?这是曾经困扰了很多患者的问题。呼吸科、耳鼻喉科、眼科、儿科、皮肤科……每年,各个科室都有过敏的人前来看诊。然而,随着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升高,变态反应科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专门研究过敏的学科,它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疗。变态反应科的医生,也犹如“侦察兵”,他们用“火眼金睛”揪出过敏“真凶”,守护着患者身体健康。
石海云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医师,在他看来,过敏无小事,它影响的不仅是患者本人,还可能是一个家庭。
一位“吃什么食物都过敏”的患者
人体免疫系统失去常态,对于花粉、食物、尘螨等外界物质作出了过度的反应,医学上称为“变态反应”。过敏是涉及人体不同器官系统的症状,不局限于某一个系统。一个过敏病人可能同时合并有哮喘、鼻炎、结膜炎、皮疹等多个症状,可能需要耳鼻喉科、呼吸科、皮肤科等多科室会诊,如今有了变态反应科,一切都不一样了。
“跟过敏相关的一切疾病,都属于变态反应科的诊疗范围。”石海云面临的复杂且棘手的病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曾经,有一位浙江的患者来就诊时,自称“除了白菜和米饭,什么都不能吃”,不仅体重在半年内下降30多斤,而且情绪极度低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患者说自己吃什么都很难受,却没有典型的过敏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腹泻等,甚至连家人都在困惑他是不是在装病。”但石海云没有轻易下结论。通过详细的问诊,他发现患者有长期鼻炎史,尤其在春秋季节症状明显。随后进行的过敏原检测结果显示,患者对尘螨和花粉高度敏感,但却对常见食物不过敏。
石海云认为患者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就像患有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的人,对桦树花粉过敏的同时,可能也对苹果、胡萝卜、香蕉等食物过敏;对艾蒿花粉过敏者,可能对桃、洋葱、芹菜、芥末等食物过敏。他决定为患者进行脱敏治疗,以一个月为期,后续再观察效果。一个月后,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患者都明显好转。又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体重回升,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他当时回来复诊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说‘大夫你救了我的命了’。”石海云欣慰地说。
还有一位有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患者,也让石海云记忆深刻。血管运动性鼻炎是非过敏因素引发的鼻黏膜高反应性炎症,但患者却长期依赖过敏药物治疗,所以效果并不好。“生病的时候她一直没怀孕,也怀不了,后来我选择先调理她的体质,现在她已经生完小孩了。”得知好消息的那天,石海云十分开心,“我们可能只是治疗了一个简单的疾病,但对患者来说,却是改变了一生。”
“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
回忆起为何选择当一名医生,石海云坦言是因为小时候经常生病,频繁就医的经历让他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敬意。高考填报志愿时,便毅然选择了医学专业,开启了与医学相伴的人生旅程,但进入变态反应科却实属偶然。
“其实我在当医生之前对变态反应科并不了解。”最初,石海云在医院的皮肤科工作,直到医院设立变态反应门诊,才开始接触过敏性疾病。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了解,他逐渐认识到过敏性疾病不仅很常见,而且复杂多变,常常被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过敏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痛苦,还有心理上的压力。
石海云曾接诊过一名因夜间咳嗽不止导致全家都无法安睡的家庭的孩子,也见过许多因过敏而不敢社交、不敢工作的患者。而更让他担忧的是,尽管过敏性疾病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很多人仍然不够重视。
把过敏性鼻炎当成感冒,吃感冒药治疗;知道自己过敏但不知道怎么治疗,随意服用激素类消炎药;认为过敏事小,选择扛一扛……这些事情时有发生。
在主持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重点医学专业课题时,石海云不仅聚焦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患者教育上也下了大功夫。“我们开展了大量的科普宣讲和基层医生的培训,目的就是让大家重视起来,提早干预,疾病的走向就有可能发生改变。我很高兴通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公众对过敏性疾病越来越重视,也学会了很多预防措施,比如到了花粉季戴口罩和眼镜,回家后洗脸、换衣服等小知识。”
“德不近佛者,不能为医。”石海云常以此自勉。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悲悯之心。有时,他也会把自己当成一名患者,想象自己去求医时希望医生怎么做,得到什么帮助,从而反过来改变自己的问诊方式。
变态反应学科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石海云希望,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会有更多更好的医疗手段提供给患者。
栏目简介
《医路人生》是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教育中心联合光明网推出的特色访谈栏目,聚焦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和贡献,以医者视角记录生命故事,展现医学温度,传递人文力量。
特别鸣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记者:蔡琳、李欣哲
京华卫生编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