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种适其地,地育其种”:草业科技让盐碱地与牧草共赴新生
首页> 光明科普> 视频 > 正文

“种适其地,地育其种”:草业科技让盐碱地与牧草共赴新生

来源:光明网2025-08-07 10:08

  从盐碱荒地到绿色草原,从实验室的分子机制到田间的郁郁葱葱,草业科学正以科技为笔,在广袤土地上书写着“生态修复、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的新篇章。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草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基因密码”与“土地特性”的协同难题,科技让“种适其地、地育其种”从理念变为现实,让每一寸土地都能绽放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

“种适其地,地育其种”:草业科技让盐碱地与牧草共赴新生

  表观遗传:解锁牧草抗逆性的分子密钥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在DNA序列在不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调控发生的改变,其中最核心的调控机制之一就是DNA甲基化。”曹晓风解释,植物应对盐碱、干旱等逆境时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往往就蕴含在这些可调控的“基因开关”之中。

  曹晓风及其团队深耕表观遗传学研究二十余载,今年5月,团队取得突破性成果——通过解析水稻耐寒适应性的演化规律,为争论了200年的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

  她进一步介绍,团队在水稻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关键机制,原本适应南方气候的水稻向北迁移后,会因“DNA甲基化丢失”使得抗冷基因高表达,从而适应低温环境。

  这一发现为牧草抗逆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们在羊草和柳枝稷中都观察到,当去除miR528小分子的基因后,牧草的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刈割后便能快速生长,且耐割性强、生物量大幅提升。”曹晓风表示,这些基础研究找到的“靶点”,为牧草的高产优质育种打开了新窗口。

  田菁实践:盐碱地“变身”绿色粮仓的样板

  如何让“不毛之地”长出“致富草”?面对15亿亩具有改造潜力的盐碱地,曹晓风团队以豆科饲草田菁为研究对象,交出了一份“以种改土、以土育草”实践答卷。

  “田菁的基因组体量庞大,比水稻大好几倍,相当于人类基因组的2/3。想研究它,要先认识它。”曹晓风团队完成了田菁的基因组测序,发现其中大量转座子,正是表观遗传调控的潜在靶点。更重要的是,田菁中存在多个独特基因,尤其在根部会特异性响应低磷和盐碱环境,为解析其耐逆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如今,田菁已在南方多地展现出强劲生命力。在湖南、湖北、广东等地的试验中,田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单日生长可达4~5厘米,且耐涝性远超苜蓿。

  曹晓风介绍,作为我国原生草种,田菁不仅耐涝耐高温,适应能力远超苜蓿,其高蛋白特性更使其成为优质饲草的理想之选——这意味着,它既能改良盐碱土壤,又能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了“一地双用”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种适其地,地育其种”:草业科技让盐碱地与牧草共赴新生

  因地制宜:盐碱地改良的系统方案

  “盐碱地的种类不一样,比如说在沿海地区的东营,它属于氯化钠型的滨海盐碱土;东北地区多为高pH值的苏打盐碱土,以碳酸钠为主;而内陆新疆则属于硫酸盐类型盐碱土。”曹晓风表示,盐碱地不是“铁板一块”,改良必须“看土下菜”,不能“一刀切”,必须走“定制化”路径。

  她提出“双轨并行”的技术方案:一方面聚焦“改土”,通过物理松土、添加有机物质等方式打破盐碱地板结,改善土壤结构;另一方面着力“适种”,根据不同土壤类型精准匹配合适的草种。

  以田菁为例,它在南方水热同期的环境中能够“如鱼得水”,但在北方盐碱地种植,则需结合当地气候调整种植策略。“不同地区的光温水热条件都是不一样的,只有让种子适应土地,土地才能更好地孕育种子。”

  “‘以种适地’是最终的目标,而‘以地试种’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两者结合起来,将为盐碱地改良提供更优方案。”曹晓风说。

“种适其地,地育其种”:草业科技让盐碱地与牧草共赴新生

  科企协同:从实验室到牧场的“接力赛”

  饲草短缺是当前养殖业的“卡脖子”难题——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70%,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曹晓风认为,破解这一困局需“科技赋能+政策托举”的双重支撑。

  “我国目前对草业研究高度重视,但现有成果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吸引更多的人投入草业研究,推动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的认知。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改造自然。”她坦言,将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应用于牧草育种,前提是明确“编辑什么”,这需要更深入的基础研究,揭示牧草生长、抗逆等核心生物学机制。

  在成果转化层面,曹晓风认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政策是核心驱动力”。以羊草产业为例,其稳步发展就得益于基地建设、专项补贴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她呼吁,要通过技术培训、政策倾斜等举措,让小农户切实共享草业发展红利,避免其发展空间被挤压。

  三生共赢:草业发展的终极使命

  在曹晓风看来,“三生共荣”是草业发展的终极使命。在生态层面,田菁等耐盐碱牧草让盐碱荒地重焕绿意,持续改善土壤结构和区域气候;在生产层面,高蛋白饲草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畜牧业效益;在生活层面,绿色草原不仅美化环境,更为农民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谈及未来,曹晓风充满期待,“草业研究已迈入一个新的时代。过去我们重点关注的几百种驯化物种,像水稻、玉米、小麦,但是它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其实都是草。”她期待,更多人投身草业研究,“向大自然学习,把野生草的优良特性转化为新型物种的优势”,让科技真正赋能草原,让生态美、产业兴、民生富的图景在更多土地上铺展。(记者 李欣哲 武玥彤)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杭州径山村的绿色新活力

  • 广东肇庆:强降雨救灾工作有序进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长期以来,石油衍生塑料的污染问题,特别是微塑料对食物和水源的有害影响,一直困扰着人类。研究人员设计了利用恶臭假单胞菌等菌株,将二氧化碳、木质素和食物垃圾等废物转化为生物塑料的方法。
2025-08-06 09:38
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林玉峰与合作者揭示了地球磁场发电机对地核流体黏度的不变性,并发现早期地球模型可产生与现今观测高度相似的地磁场结构和强度。
2025-08-06 09:35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表示,纹枯病是威胁全球水稻生产的重大病害,年均造成产量损失10%至30%。
2025-08-06 09:33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极端性、不确定性愈加明显,特别是进入汛期,突破历史纪录和传统认知的灾害频繁发生。
2025-08-06 09:25
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24)》,公布2024年中国渔业水域水质、沉积物、浮游生物等18项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情况。
2025-08-06 09:22
林炳亮: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传播。林炳亮: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途径一样,都是由伊蚊传播,因此防控措施也一样。基孔肯雅热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防蚊隔离。
2025-08-05 10:16
黄皮、龙宫果、嘉宝果、蛇皮果……不少爱吃水果的消费者发现,无论是在线下超市里,还是在线上购物软件里,市面上出售的新奇小众水果越来越多了。泰国的榴莲、山竹都是很热门的水果,我们在泰国采购过程中发现,当地的榴莲果园里会混种一些龙宫果的树木。
2025-08-05 10:15
》显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态势总体向好,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
2025-08-05 10:14
近30年来,程芳琴带领团队聚焦煤、电、冶等产业中产生的工业固废处理处置问题,致力于工业固废的低碳化、高值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通过“预处理活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的技术链条,让工业固废逐步从环境负担转化为可利用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2025-08-05 10:13
物理学家利用一种仅几千克重的装置从核反应堆中捕获了中微子,这种装置的重量比标准的中微子探测器小几个数量级。Scholberg的COHERENT探测器首次利用了一种名为相干散射的现象,即中微子与整个原子核发生“散射”,而不是与构成原子的粒子发生散射。
2025-08-05 10:11
湖南益阳,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王建刚守在水田边,脸上的汗连珠落下,在稻秆上摔出水花。在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动下,再生稻种植在湖南年推广面积已超400万亩,越来越多种粮大户从中受益。
2025-08-04 09:43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韩文标团队首次发现双黑洞并合事件可能发生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为揭开双黑洞的形成之谜提供了全新线索。研究团队注意到,若双黑洞在第三个致密天体附近并合,绕第三个天体的轨道运动会产生沿着观测者视线方向的加速度,进而通过多普勒效应改变引力波频率,在信号中留下独特“印记”。
2025-08-04 09:40
经过近10年的持续攻关,研究团队采用单晶石墨作为前驱体,在金刚石压砧内的准静水高压(2亿兆帕)、高温(1400摄氏度)条件下,成功合成百微米级大小、高度有序的六方金刚石三重孪晶样品。
2025-08-04 09:37
现在,深海所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在深渊极限深度中发现了大规模的化能合成群落,几乎覆盖了整个北太平洋的深海俯冲带,在海沟中绵延超过2500公里。“我们的分析显示,深渊冷泉甲烷的碳和氢同位素值非常负——指示甲烷是微生物成因,是在微生物作用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的。
2025-08-04 09:36
光明日报上饶8月3日电 记者王洋、李玉兰、胡晓军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在蜘蛛物种多样性初步调查中发现了跳蛛科合跳蛛属新物种——婺源合跳蛛。
2025-08-04 09:29
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已达到1610万个。
2025-08-01 10:17
今年是中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10周年,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实现从试点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推进的历史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
2025-08-01 10:16
31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发布《新一代信息工程科技 人工智能新兴技术备选清单》297项,其中约三分之二是首次提出。
2025-08-01 10:11
由我国牵头制定的两项国际标准《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3部分:直流断路器》和《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15部分:直流转换开关》近日正式发布。
2025-08-01 10:11
复兴油田首期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
2025-08-01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