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如何让牧草“主动适应”?从生殖发育破解“种草”难题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强国科普谈 > 正文

如何让牧草“主动适应”?从生殖发育破解“种草”难题

来源:光明网2025-08-04 16:10

  牧草,作为畜牧业的“粮食”,其产量与适应性直接关系到肉蛋白供应与草原生态稳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深耕植物生殖发育与遗传学研究,在他看来,破解“种草”难题的关键,在于从牧草的生殖特性入手,借助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让牧草从“被动适应”环境转向“主动应对”变化,最终实现产量提升与生态适配的双重目标。

如何让牧草“主动适应”?从生殖发育破解“种草”难题

  牧草的“生殖困境”:种子少、传粉难

  “所有的生物,繁殖和传宗接代是首要任务。”杨维才首先点出问题的核心。但是,草原上的牧草,正面临着一系列与生殖相关的“先天难题”。

  杨维才以苜蓿为例:“现在草原上种的苜蓿很多都是多倍体,它们存在一个和生殖相关的突出问题——种子数量极少。”这源于其独特的生殖特性:一方面,苜蓿存在“自交不亲和”的现象,必须依赖“异交”繁殖;另一方面,它们花的结构导致其无法像水稻、玉米那样靠风力传粉,只能依赖昆虫,这就大大限制了授粉效率,导致种子产量偏低。

  更特殊的是,牧草的生殖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让苜蓿不结种子、只进行营养生长,它的生物量会显著增加。”杨维才指出,如何平衡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如何克服自交不亲和以提高种子产量,这些都是牧草育种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而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技术,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

  草业“工具箱”:科技助力牧草生长改良

  现代科技的浪潮正为草业育种注入新的活力,解决牧草生殖困境,离不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介入。

  一些实践已初见成效:“比如苜蓿,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栽培品种的遗传转化问题,像‘中苜三号’等品种已实现大面积推广。”这背后,是一系列技术手段的协同应用。

  杨维才介绍,基因组测序技术为牧草“画像”,在此基础上,基因编辑、遗传转化等技术成为改良牧草的“利器”:“通过基因测序,我们搞清楚了基因组,然后看它里面有哪些调控元件可以进行操作,来提高产量、抗性和营养吸收利用效率。”

如何让牧草“主动适应”?从生殖发育破解“种草”难题

  更具前瞻性的探索已然展开。“现在也可以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来做一些工作,”杨维才举例,“让羊和牛吃的牧草更健康、更有营养,它们的肉更好吃。”此外,土壤微生物研究也是一片待开拓的领域——深入挖掘微生物与牧草的互作关系,或许能为牧草生长与土壤改良找到新突破口。

  “豆科植物可以把空气当中的氮通过根瘤固定下来,为植物所用,这是一个更绿色的方式。”杨维才表示,大面积推广豆科牧草,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还能通过根系松土、减少裸露地表,有效防止草原沙化。

  气候变化:赋予牧草“主动适应”的智慧

  全球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频发,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严峻考验。如何让牧草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生命力和生产力?“智能品种”的培育是个方向:“我们将来希望培育出来的品种能够主动适应环境。温度升高时,能自动启动耐高温机制保护自己;温度降低时,又能关闭多余的保护系统,把能量更多用于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宏观与微观研究的紧密结合。宏观上,智慧农业可以通过遥感无人机等,把宏观尺度的参数搞清楚;微观上,则需破解牧草应对环境变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尤其找到关键的调控因子或者调控网络,才能够去构建这种智能化的品种。”杨维才说。

如何让牧草“主动适应”?从生殖发育破解“种草”难题

  自然界的“基因宝库”也为育种提供了重要支撑。“野生资源里,也有很多应对不同气候变化、抗冷抗热的自然资源,我们也要把这些自然资源给摸清楚。”杨维才强调,挖掘这些野生资源的优良基因,能让栽培品种具备更强的环境韧性。

  而牧草生殖过程对气候的敏感性,更凸显了研究的迫切性。“牧草的授粉受精等环节对温度比较敏感,比如水稻开花时,温度不能低于18度,如果低了,它的花粉就打不开,不能很好地受精。”在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背景下,解析这些机制成为保障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杨维才强调,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科学家要提前布局:“应该前瞻性地去做一些研究,培育能应对各种潜在变化的品种,这是未来草业研究的重点。”(记者 李欣哲 武玥彤 实习生 张梓煜)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