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生态、生产、生活同频共振:科技如何让草原既绿又富?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大国粮策> 农业强国科普谈 > 正文

生态、生产、生活同频共振:科技如何让草原既绿又富?

来源:光明网2025-07-25 17:44

  草不仅是草原的底色,更是生态与产业的纽带。如何让草业既扎根大地,又拥抱科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种康在接受光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草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与发展不仅关乎草原生态保护,更与畜牧业生产、牧民生活改善息息相关。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系统性研究草的生物学特性、推动草种驯化与育种创新、平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融合”。

生态、生产、生活同频共振:科技如何让草原既绿又富?

  草业研究需走“定制化”道路

  “对于草来说,它有一些特性和作物不一样。比如草的育种目标是生物量大,但对作物来讲,比如水稻、小麦等希望籽粒产量更高。”种康表示,尽管育种目标不同,但植物分子生物学的前沿理论探索,仍能为饲草作物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在种康看来,我国草学研究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上,整体要落后于作物研究。“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作物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关于草的基础生物学知识,比水稻等作物少得多。”他坦言,这种滞后性正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关注草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们希望草品种培育与草业发展能跟上现代生物学的前沿,实现跨越式进步,但这绝不是简单移植作物研究的成果。”植物科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是共通的,无论是作物还是草,其生长发育、环境响应等基本规律都能从分子生物学中找到理论支撑,关键在于如何对草的饲用性状进行设计、驯化和改良而转化应用。

  只有夯实基础研究,才能推动草的育种从传统模式迈向分子育种。“传统育种依赖经验积累,而分子育种能精准靶向性状改良,这需要对草的生物学规律有深刻理解。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为草业育种提供理论支撑,实现从‘跟着走’到‘自主创新’的跨越。”

生态、生产、生活同频共振:科技如何让草原既绿又富?

  羊草驯化:从野生到作物的“中国突破”

  在草种驯化与育种实践中,羊草的研究是我国草学领域的突出成果。种康介绍,“羊草是欧亚大陆草原中优质的禾本科草,野生羊草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但要让它成为可规模化种植的‘作物’,必须经过驯化。”

  驯化的核心是改良野生性状以适应农业生产。种康以落粒性和成熟一致性为例,野生羊草种子成熟后会立即脱落,无法大规模收获,这是第一个需要驯化的性状。“我们希望通过改良,让种子成熟后不易脱落,或成熟过程同步性更好,便于集中收获。”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公社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便投身羊草驯化研究,如今已培育出七八个羊草品种。“从羊草品种培育来看,我们在国际上是独一份的。”种康自豪地说,这些品种主要有两大用途,一是用于退化草原的补播,助力生态修复;二是在特定区域规模化种植,将羊草作为“作物”生产,践行“以小保大”理念。

生态、生产、生活同频共振:科技如何让草原既绿又富?

  多方探索实现“三生融合”,平衡生态、生产与生活

  “‘以小保大’就是用小面积高产优质草地生产足够饲草,保障更大范围草原的休养生息,解决过度放牧问题。”种康解释,既提高了饲草生产效率,又为草原生态保护留出了空间。

  “三生融合——让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我们的最高目标。”种康认为。而这恰恰需要科技支撑,既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要有较高的生产能力,更要让农民牧民的生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在技术应用上,跨学科融合是关键。“我们的先导专项中,就有‘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种康举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无需询问牧户,就能精准掌握牲畜数量,计算出草地的承载能力,“这让生态保护与生产规划更精准,避免过度放牧破坏草原。”

  此外,利用边际土地和低产的一般耕地发展草业,是兼顾生态与增收的创新路径。“把这些土地用于种草,再通过种草养畜生产肉、乳,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能增加牧民收入,这是平衡生态、生产与生活的有效尝试。”

  在饲草利用环节,科技同样能提升价值。种康提到,“传统草类利用是初级的,割下来或放牧让牛羊吃,储存过程中营养流失严重。而青贮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草的营养,显著提高饲草质量,间接提升畜牧业效益。”

  从制草、种草到养畜,每个环节都需要科学支撑。“我们研究栽培技术、改良育种方法、创新利用模式,就是为了系统性解决生态、生产、生活的协调问题。未来,随着草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育种新技术的不断研发,科技将为草原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动力。”他表示。

  草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同推进。“让草原更绿、产业更强、牧民更富,这是我们草学研究者的朴素追求,也是科技赋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记者武玥彤 李欣哲)

[ 责编:田新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庆中秋假期国内出游8.88亿人次

  • 节后生产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