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来源:光明网2025-07-23 09:20

  今年是个特别的年份——1925年6月,海森堡在德国黑尔戈兰岛上建立了矩阵力学,用他的方程精准解析了氢原子光谱,这标志着现代量子理论正式诞生。到2025年,量子力学恰好走过了100年。

  量子力学的诞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门。没有它,就不会有今天的计算机、互联网,更不会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卫星导航系统。过去100年里,它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变革注入了核心动力,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得者潘建伟

  而现在,我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随着人类操控单个原子、分子、光子的能力不断提升,一个全新的学科——量子信息科学正在蓬勃发展。未来20年,它或许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又一次重大的产业变革。

  量子信息:安全、算力与感知的新可能

  很多人会问,量子信息到底有什么用?简单说,它能在三个关键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信息安全传输、强大计算能力、精确感知物理世界。

  上个月,我和领域内的科学家们在德国黑尔戈兰岛相聚,既回顾了量子力学百年成就,也展望了量子信息科技未来20年的前景。我们一致认为,这个领域的进步将极大推动整个科技发展,甚至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材料科学中的复杂现象。

  先说信息安全。量子世界有个神奇的特性叫“量子纠缠”,它能让遥远地点的粒子产生精确关联。利用这种关联,我们可以生成原理上不可破解的量子密码,实现信息论可证的最高级别安全信息传输——也就是说,这种安全性是数学上能严格证明的,绝对可靠。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图片由AI生成

  现在,中国电信已经有大约500万量子保密手机用户了。相信未来20年,越来越多的人会用上这种由量子密码守护的信息安全手段,让我们的通信多一层“金钟罩”。

  再讲讲时频技术。大家熟悉的GPS和北斗导航系统,其原子钟的精度大约是1000万年误差1秒。但如果用上量子技术,我们能造出100亿年甚至更久才误差1秒的时频设备。这意味着什么?它能让时间测量和导航精度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中国科学家正和国际同行一起,构建远距离的时频分发网络,未来我们的定位、通信都会更精准、更高效,甚至还可以为时间单位“秒”提供新的定义。

  最让人激动的,还是量子计算机。如果未来20年我们能造出通用量子计算机,它将提供一种革命性的计算能力。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对算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量子计算机有望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祖冲之三号芯片示意图

  不过,量子计算机目前面临一个大挑战:错误率。传统计算机的单次操作错误率很低,就算运算很久,结果依然可信;但量子计算机不一样,单次操作错误率较高,算的时间一长,结果就可能偏离正确答案,变得不可信。

  怎么解决?我们需要“量子纠错”技术。打个比方,一根火柴棍立在地上,很快就会倒;但三根火柴棍互相支撑,就能立很久;如果有很多火柴棍搭建出稳固结构,就能抵抗周围的振动。量子纠错也是这个道理:用很多量子比特(就像火柴棍)构建一个对环境干扰不敏感的系统,哪怕有外界影响,计算也不会出错。

  现在量子纠错已经有了可喜进展,我们希望能在5到10年内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到2040年,甚至2035年,容错通用量子计算机就能真正建成。想想看,那会给世界带来多大的改变?

 量子世界的神奇:纠缠与未知

  在量子世界的诸多现象里,最让我着迷的是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

  经典世界里,一个比特要么是0,要么是1;但在量子世界,一个量子比特可以处于“0+1”的相干叠加状态。如果有两个量子比特,就会产生纠缠——比如处于“00+11”的状态。

  这是什么意思?假设我把两个纠缠的微观粒子分开,一个给你,一个我留着。哪怕我们相距千里,甚至更远,当你观测你手中的粒子,得到一个确定结果时,我手中的粒子状态也会瞬间确定。爱因斯坦曾把这种现象称为“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图片由AI生成

  我大学本科时就对这个现象着迷,做本科论文时专门研究它,后来做实验也总想弄明白背后的原理。直到现在,所有实验都证明量子纠缠确实存在,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依然没有答案。就像杨振宁先生说的,量子纠缠可能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示它的强大——有些东西我们能理解,比如万有引力、无线电,但总有一些奥秘让我们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利用它。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很多前沿技术都建立在对量子纠缠的应用上。我们或许暂时无法解释“为什么”,但可以先学会“怎么用”。

 科研关键词:选择、跨界与兴趣

  常有年轻人问我,优秀的科研团队需要什么特质?我想起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对年轻人来说,选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领域,加上自身能力,就能较快取得成果;如果选了夕阳领域,再强的能力也难有突破——就像一棵树上没什么果子了,跳得再高也摘不到多少。

  所以,首先要能判断哪个领域是“长满果子”的。量子信息科学现在就是这样的领域,充满活力和可能。

  其次,跨学科合作尤其重要。量子信息涉及算法(需要数学、计算机理论)、硬件(需要材料、微纳加工)、物理机制(需要物理学)。我们团队里,有做光物理的,有做算法的,有做电子学的,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做单个人做不了的事。比如提出Glover量子搜寻算法的格罗弗教授,他根本没学过量子力学,只是从计算机理论出发,利用量子比特可以处于叠加态的特性,就做出了重大成果。我们团队最近和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用机器学习快速排列几千个中性原子,效率比手工编程高多了。这说明,量子信息领域需要数学、计算机、物理、电子等各领域的人才。

院士科普|百年量子路:从理论诞生到改变未来的量子信息革命

  图片由AI生成

  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上世纪90年代选择量子领域时,它还不是热门。但因为感兴趣,就愿意带着好奇心坚持下去。做科研难免遇到困难,兴趣就是无穷耐心的源泉。

  回望量子力学的100年,从理论诞生到改变世界;展望下一个20年,相信量子信息科学会带来更多惊喜。我们也相信,未来的奇迹,就藏在年轻人的好奇与坚持里。

  (文章系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庆典期间光明网采访潘建伟院士的内容,记者宋雅娟、蔡琳采访整理)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世界互联网大会给您发来一个“开奖提醒”

  • 大国粮策圆桌派丨重新定义“种地”的打开方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越来越多群体共享数字发展成果。
2025-07-22 10:35
“对承担国家、北京市6G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企业,给予1:1配套、最高3000万元资金支持。”
2025-07-22 02:35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团队联合相关科技企业,成功研发“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并正式对外发布。
2025-07-22 02:35
由中铁二院勘察设计的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旅客超5000万人次,货运量突破6000万吨,客货运输实现量效双增。
2025-07-22 02:35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重要战略举措,它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5-07-22 02:3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是黄河矿的富钕端元矿物,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
2025-07-21 09:46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超导”,可能会觉得陌生。简单说,超导就是某些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
2025-07-21 09:40
雨又下了一夜,太阳终于爬上了大娄山。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种粮大户王建全望着绿油油的稻田却犯了愁:“雨水多,禾苗长得快,可田里的稻飞虱太多了,恼火呦!”
2025-07-21 02:45
近期,由我国牵头制定的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纳米制造—产品规格—第5—3部分:纳米储能—空白详细规范: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IEC TS 62565-5-3:2025)正式发布。
2025-07-21 02:45
近日,由我国牵头制定的量子点光转换膜系列国际标准《纳米制造—可靠性评价—第4—1部分
2025-07-21 02:45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