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毕业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也许很久前你就对毕业之后的生活充满期待了。尽管如此,毕业也意味着下一个阶段的人生会开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我该在哪里生活?是回老家还是留在北上广深?是该就业还是再继续读几年书?拿到手里的岗位适合自己吗?要不要再继续找找……
每一种选择都很艰难,选择一条路,也同时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除了选择,还有很多的挑战:跟熟悉的朋友马上要分开或者已经分开,作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一下就压过来,父母的期待有时并不那么切合实际。毕业前后,许多的选择和挑战都会带来很多的不确定,难免会出现不安。
图片由AI生成
确定的事情,会让我们更加安心。当面临不确定的时候,可能不仅觉得不安,无助和孤独感会袭来。有的人还会责怪自己无能,出现睡眠问题,感到生活失控。这时候去思考,往往容易把事情往坏的方向想。一些同学可能找到了工作,难免会拿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而社会比较也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如果有这些感觉,要告诉自己,这种感觉在毕业生中很常见,不仅仅是你独有。同时也要相信,这种感觉会在日后的生活中慢慢消失。当面临这种焦虑的时候,以下几点有助于应对焦虑。
首先,去觉知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在焦虑。焦虑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感觉不舒服,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处在焦虑状态中。焦虑有很明显的线索,比如呼吸会变得短浅,心跳会加快,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的呼吸或者心跳。意识到自己是在焦虑的益处在于——知道自己太多的担心和负面思维是焦虑的症状,而不是基于对现实的客观评估。
其次,保持健康水平的连接。和朝夕相处的朋友已经分开或者将要分开,但大家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保持联系,还可以与他们视频或者通话,分享彼此的生活。朋友依然是彼此生活中重要的支持者。进入了一个新环境,也要和身边的人建立必要的联系。只有积极去认识新的人,才有机会遇到那些你喜欢并且愿意多交往的人。连接不仅在个体水平上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还可以和一个空间发生连接。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多出去走走,了解自己的小区和周围的环境,和这个城市建立心理上的连接也很重要。
图片由AI生成
第三,适度运动,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焦虑不仅容易带来负面情绪和认知上的困扰,也很容易带来躯体上的问题,比如头疼胸闷、消化不良。适度运动不仅能够缓解焦虑的躯体症状,还能减轻焦虑的情绪症状和认知症状。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需要快乐,要求每个人都能够从学习和工作中获得快乐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讲,兴趣爱好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愿意从事的,但并不一定是我们最容易从事的。和刷手机短视频相比,在周末构思一幅画并画出来,读本书,或者打场球要难一些。然而,这些活动带给人的乐趣要远远比刷手机短视频更多。
第四,练习正念。正念听起来是一个学术味道很浓的词汇,但是却很容易上手。焦虑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往往被一些难以控制的念头所侵扰,这些思维方式只能增加我们的担忧,对于问题解决无益,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也有害。正念要求我们完全关注当下,帮助我们从这些无益思维中摆脱出来。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进行躯体扫描。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者躺下,轻轻闭上眼睛,用意识去“扫描”身体的各个部位,每个部位停留几秒钟。至于“扫描”的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如头顶、额头、眼睛……再到足部;也可以是从下往上,或者选择任何自己喜欢的顺序。一般来说,坚持“扫描”身体五分钟左右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个方法对于入睡困难也有效。
图片由AI生成
此外,还要避免不健康的焦虑应对方式。一些方式看起来能够暂时应对焦虑,但长远来看,不仅不能应对焦虑,还能够带来更严重的问题。
首先要避免养成依赖食物来安慰自己的习惯。情绪性进食正越来越常见,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依赖食物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我们常常开玩笑“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吃东西确实能够让很多人感觉开心。但无论吃什么食物,还是要尊重自己的身体需要,根据自己的饥饱线索来进食——饿了就吃,饱了就停。当然,偶尔多吃一些,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一些人在面临情绪的时候,习惯于过分依赖用食物来“安慰”自己,导致过量进食或者进食失控的状况。这种情绪型进食并不是健康的应对方式。
第二,避免过分回避让自己焦虑的情景。焦虑的时候,人们潜意识会回避让自己焦虑的情景。求职的场景会让很多人很焦虑,和积极求职相比,待在自己的房间确实能暂时降低焦虑。然而,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生活模式,只会增加而不是减少自己的焦虑和压力。求职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被评判和被拒绝,把这些解释成“这个工作和我不匹配”或者“这个公司的文化并不是我所喜欢的”,而不是去用“我不行”,“我没有竞争力”,“又一次被拒,我完了”这样笼统、不客观,也不健康的思维模式。
(作者:王葵,系心理学博士、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