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一项技术突破如何让危重先心病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当胎儿心脏还在母腹中跳动,医生又如何完成精密的心脏修复?这不仅是医学的奇迹,更是中国儿科界对生命起点的庄严守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小儿心血管专家孙锟教授,将揭秘亚洲首例胎儿心脏介入手术背后的“中国方案”:从三维超声透视胎儿心脏,到可吸收支架伴随孩子生长;从开胸时代到针尖下的心跳修复——看先心病介入诊治体系如何突破儿科学与产科学缺口,实现胎儿及儿童疾病的序贯诊治。
【内容要点整理】
一、突破历史瓶颈: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
1.20世纪90年代,先心病诊疗面临三大严峻挑战:
(1)诊断依赖有创性心导管检查,增加患儿风险;
(2)治疗需开胸手术,创伤大、恢复慢;
(3)胎儿期完全缺乏有效干预手段,危重患儿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2.解决方案:构建全周期介入治疗体系
基于对先心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功能科学理念),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并建立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的全周期介入治疗体系。
二、诊断技术创新取得突破
1.三维无创诊断系统
技术:全球率先应用三维超声于复杂先心病诊断;
应用价值:2004年制定国际首个POS三维诊断方案(与美日合作推广),诊断准确率显著提升。
2.虚拟内窥镜技术
技术:研发世界上第一台基于三维超声的一个新生儿病的虚拟内窥镜系统;
应用价值:突破心脏空腔脏器无法直接内窥的局限,实现内部结构可视化评估。
3.多模态联合诊断
技术:建立全球最大样本超声+磁共振联合诊断体系
应用价值:大幅提高胎儿先心病的检出率和诊断精准度
(图片由AI生成)
三、治疗器械革命性进展
1.首创适配儿童生长的可吸收大血管支架:解决金属支架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难题(1月龄植入→10岁血管自然发育);
2.研发特型导管:实现产房内治疗,产后即时介入,死亡率大大降低;
3.亚洲首例胎儿宫内治疗。
2018年完成亚洲首例胎儿先心病宫内球囊扩张术:
过程:超声引导经母腹穿刺→心脏球囊扩张;
成果:6年随访验证母胎双安全,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肯定。
四、成果与社会效益
1.学术与产业转化:
(1)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柳叶刀》等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2)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先心技术器械中心”;
(3)相关专利技术成功转化,产品产值已超3亿元人民币。
2.临床效益显著:
(1)推动全国先心病介入治疗数量大幅上升;
(2)介入治疗相关死亡率显著下降。
国际对标领先:
(1)构建的“胎儿-新生儿-儿童”全周期介入诊治体系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部分指标(如危重症救治)优于国际水平。
制作:张梦凡 程丽华(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文字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中国康复医学会2025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康复科普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