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慕课 > 正文

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来源:光明网2025-07-15 13:06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时代,物质属性的快速精准检测成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工业原料检测、医疗诊断还是食品安全等领域,均面临物质属性快速数字化的迫切需求。传统检测实验室受限于检测周期长、成本高、多指标并行检测难等瓶颈,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高效、精准的需求。

  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智慧检测体系。近红外光谱技术犹如“超级扫描仪”,通过整合光谱采集、数据处理与智能建模,可在3秒内同步检测百余种指标,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检测的“耗时耗力”模式。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袁洪福就此做了详细介绍。

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内容要点总结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物质属性数字化的需求

  1. 人工智能的流程: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决策-自动执行

  2. 数字化必要性:物质属性数字化是工业、医疗、食品等领域的基础需求(如油品成分、血液指标、营养成分)。

  3. 传统检测存在局限:

  周期长:单一样本需检测数十至上百种指标,耗时数天至数周。

  成本高:依赖多种精密仪器,设备昂贵。

  效率低: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对实时数据的需求。

  场景举例

  医疗:血液多指标检测(如免疫、生化分析)。

  石化:汽油/柴油30+项指标(闪点、芳烃含量等)。

  食品:水分、蛋白质、氨基酸等成分检测。

  二、光谱检测技术的原理

  1.光谱的本质

  光是电磁波,由不同能量的光子组成;光谱是复合光经色散后按波长/能量排列的谱系。

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2.光谱如何反映物质属性?

  分子指纹理论:物质由化学键/基团构成,不同基团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共振吸收)。

  吸收峰位置与强度形成唯一性光谱指纹。

  检测依据:光谱信号与物质组成存在定量关系。

  3.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

  复杂样本中多组分光谱重叠,无法直接定量。

  采用信号分离技术(如化学计量学算法),从混合光谱中提取目标组分信号。

  三、光谱智慧检测的应用

  1.工业检测

  油品分析:红外光谱仪1次检测35项指标,耗时较传统方法大大减少。

  在线监测:管道输送中实时检测油品指标及混油比例分析。

  2.农业与食品

  饲料检测:便携设备快速测定16种氨基酸、粗蛋白等60项指标。

  活体样本分析:在线监测桑蚕丝成分、饲料颗粒水分及发热量。

  3.其他领域

  纺织面料成分识别(棉、涤纶定量分析)。

  加油站手持设备现场检测油品质量。

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科普慕课|百项指标秒出结果,光谱技术如何颠覆物质检测模式?

(图片由AI生成)

  四、光谱智慧检测实验室的特点与未来

  1.技术优势

  适用性广:液体/固体/气体、透明/不透明、静止/流动样本均可检测。

  高效低成本:单次检测替代数十项传统实验。

  多场景覆盖:实验室、工业现场、家庭均可部署。

  2.未来实验室

  云平台协同:云端统一校准设备,建立光谱属性函数库;传统实验室提供标准数据,智慧设备执行快速检测。

  颠覆性变革:解决物质属性数字化难题,为人工智能提供实时数据支撑;推动检测从“事后化验”向“即时感知”转变。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走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奇妙世界(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1941837566180)

  【专家简介

  袁洪福,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科协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光谱分析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长,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委员,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化委员,《光谱与光谱分析》编委,亚洲近红外光谱学会国家代表等学术职务。

  长期从事现代过程分析技术研究,发表科技论文逾百篇和多部著作包括《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仪器》《食品工业过程分析技术》等。组织制定了GB/T29858-2013《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和GB《近红外光谱定性分析通则》等国家标准。主持研究开发的物质性质全息照相技术成功地用于石化,农业,电力,制药,食品,纺织等领域。

 

  制作:肖春芳 程丽华(实习)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漳县:震后群众安置及排险工作有序进行

  • 银铜器加工“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金钥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9月27日03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8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4:15
为改善数字消费“硬设施”和“软环境”,近日,商务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研究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共创数字时代美好生活的指导意见》。
2025-09-28 04:15
各地情况不同,建设“无废城市”也需因地制宜,但认准了,就要坚定不移干下去,直到干出成效、达到既定目标。
2025-09-26 09:39
黄芪五仁月饼、茯苓陈皮豆沙月饼、“五行月饼”……中秋将至,主打“药食同源”的药膳月饼受到许多人青睐,成为节日消费新亮点。药膳月饼选用的食材,如茯苓健脾宁心、莲子益肾固涩、薏仁利水渗湿,都是常见食疗材料,适量食用有一定调理效果。
2025-09-26 09:38
国家疾控局近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综合司一级巡视员熊煌介绍,目前,病媒生物传染病、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风险处于较高水平,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疫情风险增加,流感等其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处于低水平。
2025-09-26 09:3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品管理和展览部副主任黄海荣介绍,广西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国科普月期间,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科普基地展台前,一场趣味十足的“芯片探秘”正在上演。
2025-09-26 0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23日在湖南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2025-09-26 04:30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科技在全产业链取得新成效,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数智技术不断助力能源创新升级,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2025-09-26 04:3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当前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9-26 04:30
眼下正值全国科普月,25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成都炭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应用专家邱爱慈作题为《马兰精神与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的主题报告。
2025-09-26 04: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