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力学专业为何面临“冷门”尴尬?是学科本身缺乏魅力,还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魏悦广道出了关键症结:问题出在起点!中学物理中理想化的“质点”和“刚体”模型,与大学及现实中研究“变形体”的复杂力学世界严重脱节,让学生难以窥见力学的全貌与核心价值。这直接导致了专业选择的迷茫与误解。想了解力学真正的“变形”魅力和它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听听专家怎么说!
魏悦广:中学力学课程为简化认知,将物体抽象为不发生形变的“刚体”甚至“质点”,仅研究其受力与运动状态。这种高度理想化的教学模型,与真实世界中的“变形体力学”现象严重脱节。而大学力学则以“物体受力必变形”为研究起点,探究材料强度、韧性、破坏机理等核心问题,直接关联工程安全与技术革新。
新材料替换传统材料的每一步突破,本质都是力学问题的具象化。现代力学早已融入科技前沿的各个维度。以实验室环境变迁为例,三四十年前受限于材料力学性能和制造工艺技术,产品与设备难以兼顾耐用性与美观性,而如今高性能及智能化复合材料的应用,正是变形体力学推动技术迭代的明证。
中学阶段所学的力学知识,因高度理想化与简单化,致使学生难以通过课程内容判断力学专业的基础面貌与实际应用方向。中学阶段结束后甚至到大学一年级不少人甚至会产生“力学今后就是研究这些内容吗?”的困惑。或许正是初、高中甚至到大学一年级涉及力学内容的课程中这种过度理想化的倾向,成为力学专业被视作“冷门”的根源所在。
监制 战钊
策划/记者 林佳欣 蔡琳
编辑 李鑫怡(实习) 丰菲扬(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