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资讯 > 正文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来源:光明网2025-05-14 19:58

  如果凌晨家中突然剧烈晃动,你能在10秒内找到安全躲避点吗?住在20层高楼的你,地震来了是跑还是躲?地震中被重物压住,应该如何开展自我施救?

  5月12日是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科普中国联合组织策划了“地震科学大家谈”科普直播,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主题,邀请中国地震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特聘专家高孟潭,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研究员陈虹,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工程防震减灾韧性”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戴君武等专家,结合3月28日缅甸7.9级地震救援实践,就地震灾害应对、避险误区、日常防护等公众关切的问题展开深度科普。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次生灾害威胁大,科学应对“震后危机”

  3月28日14时20分发生的缅甸7.9级地震是今年以来全球最大震级地震,一般大地震除了会引起直接灾害,次生灾害也不容忽视,比如滑坡、泥石流、海啸、火灾、水灾、毒气泄漏、瘟疫等。

  高孟潭表示,这次地震卫生防疫问题在缅甸地震中尤为严峻,灾区地处热带,经济欠发达,卫生条件较差,且震前当地就有霍乱等传染病流行,地震后卫生状况恶化,疫病传播风险极高。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面对次生灾害,高孟潭建议,震后应远离山区、河岸等危险区域;若身处临时安置点,优先使用瓶装水,配合政府发放的消毒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应避免饮用生水、及时处理垃圾。参加现场救援的专家戴君武也表示,此次缅甸地震救援现场蚊虫叮咬问题突出,预防传染病确实是一项重要工作。

  从日常做起,守护生命安全

  作为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应提前排查身边的地震安全隐患。陈虹介绍,在家中,要注意识别可能在地震时造成伤害的物品,如高大且顶部重物较多的家具、靠近窗户的位置、不稳定的挂件以及非承重墙等。在办公区域,同样要进行风险排查,规划好地震时的避险路径。在上下班途中,也要留意周边环境,避免靠近高大广告牌、燃气加油站和高大建筑等危险区域。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高孟潭表示,当遭遇地震时,不同环境下的避险方式各异。但“伏地、遮挡、手抓牢”是应对多数地震场景的准则。在室内,如果时间充裕,应尽快躲在坚固家具下方或旁边,如餐桌、沙发、床等,远离窗户、吊灯等悬挂物和非承重墙。厨房存在诸多危险,如燃气泄漏引发火灾和中毒,吊柜内物品掉落伤人等。戴君武表示还需要注意的是,卫生间也存在诸多风险,因其墙体多为非承重结构,且内部瓷砖、玻璃等在地震时极易破碎伤人。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专家详解地震灾害隐患排查与自救要点

  戴君武介绍,若不幸被重物压埋,首先要保持冷静,保护好口鼻,避免吸入烟尘导致窒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节省体力,减少呼喊,利用身边重物有节奏地敲击楼板或周边物体发出求救信号。如果身边有备用的水,要合理节省使用。若手机在身边且有信号和电量,优先选择发短信求救,以节省电量等待救援。

  为防震减灾插上科技的翅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地震监测预警和救援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高孟潭解释,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地震预报是基于周边环境变化,提前较长时间推测地震是否发生、发生地点和震级大小;而地震预警则是利用电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两种波传播的时间差,在地震破裂初期,通过密集的地震观测台阵,快速确定地震位置、预判震级和影响范围,并在数秒内通过电磁波向周边地区发布预警信息。

  陈虹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机搜救系统,也为地震救援带来了新的希望。该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多种探测设备,实现了对被埋压人员的精准定位。它能在通讯网络中断的情况下,通过自组网和无人机基站技术,识别被埋人员的手机信号,再结合生命雷达探测,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这一技术不仅在地震救援中发挥作用,在洪涝灾害等其他场景中也能有效搜寻被困人员。

  在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专家们纷纷呼吁公众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地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地震时的无知和无助。公众应时刻关注所处建筑的安全状况,积极学习和积累防震减灾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防震减灾素养,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共同构筑起抵御地震灾害的坚固防线,守护生命安全。

  记者:田新宇

  文字整理:肖春芳 谭露(实习)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揭秘地震现场救援 共筑生命安全防线

  (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6775823199189)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