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癌症”二字,仍让不少人心生恐惧。关于癌症治疗,“偏方治癌”“发物致癌”等谣言更是此起彼伏。面对这些误区和焦虑,究竟该如何科学认识癌症?又有哪些可靠的防治手段?
4月20日举行的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上,“院士说癌”环节给出了权威解读。
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院士说癌”环节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器官保护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晓军,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三位院士围绕“癌症科普”这一核心议题,结合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实施背景,从系统认识癌症本质、整合创新癌症治疗手段、预防癌症策略的全民普及等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对话,为公众揭示癌症防治的科学认知路径。
认识癌症:从“谈癌色变”到“科学解码”
“癌症它是一个系统性疾病,从整个系统来讲是稳态失衡的一种表征形式。”在如何科学认知癌症这个问题上,丛斌院士指出,癌症作为四大慢病之一,是器官区域性的免疫和代谢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病理改变。这说明,癌症不只是器官的局部病变,同时也是全身系统稳态失衡的“信号灯”。
癌症防治是一个系统性的变化结果,例如,饮食结构对于肿瘤病人消化道微生态的调节至关重要,消化道微生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可以导致整体免疫系统的稳态失衡。因此,丛斌院士强调,对待癌症需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和相互关联的视角去认知。
针对公众“谈癌即绝症”的误区,樊代明院士以整合医学理念破题。“一个癌,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它是不一样的,治疗效果那就更不一样。”同样是癌症,不同的病因、分期、治疗反应都不同。
他举例说明,鼻咽癌在中国顶级医院的五年生存率可达85%,但全国平均水平仅49%,差距正源于规范化诊疗认知的不足,这正是《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以下简称《CACA指南》)强调“量体裁衣、有的放矢”的原因。
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治疗癌症:从“单一手段”到“整合突破”
“癌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措施的整合,需要整合医学的理念指导和规范,而不是单一的治疗方法。”丛斌院士进一步补充。癌症治疗的措施可分为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和运动治疗等八大疗法,贯穿癌症治疗的始终。
康复期的饮食、运动、心理疗法至关重要。以癌症的应激性损伤为例,丛斌院士特别强调,过度应激导致的心理恐慌及长期慢性应激,均可破坏免疫系统稳态,这也是“很多癌症都是被吓死的”这一说法的学理机制,这说明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生活习惯对于癌症治疗和康复而言至关重要。
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
在治疗理念革新方面,黄晓军院士以“北京方案”为例,展现整合医学的突破性实践:过去造血干细胞移植依赖全相合配型,借助整合医疗手段,实现了半相合移植技术疗效从20%至70%的提升,惠及百万血液病患者。
医疗创新成果的转化印证了他的核心观点:医学的本质是整合,新技术的出现仍需要和原有的技术整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预防癌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
“影响我们人体健康的因素,生活习惯占了60%。”丛斌院士援引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指出,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维护心理健康,经常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降低患癌风险。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与其他动物物种的良性生存息息相关。他特别呼吁关注“全健康”理念:“人的健康有赖于生存环境的健康和在这个环境当中生存的其他动物的健康,只有这三者都健康了,我们才叫全健康,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
好的知识和技术需要精准送达才能发挥出相应的效力。
在预防癌症方面,樊代明院士着重强调了科普在癌症预防中的关键作用。他以“厨师做饭、送饭到位、食客反馈”为喻,生动阐释了肿瘤科普知识从制定到传播、再到根据需求优化的完整链条。樊代明院士指出,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CACA指南》作为最适合中国人、最全面且代表中国水平的肿瘤防治指南,想要发挥其在预防癌症方面的最大效能,离不开科普的助力。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器官保护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晓军
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以“整合、创新、普惠”为理念,推动癌症防治从“专家事”变为“全民事”。从“系统论”解读癌症本质,到“整合医学”重塑治疗路径,再到“全健康”理念引领预防实践,三位院士的对话勾勒出中国癌症防治的“科普路线图”,让科学的癌症防治知识“我知你知”,用科学之光穿透“谈癌色变”的阴霾,照亮健康之路。(记者 林佳欣 实习生 谭露)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487648378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