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普慕课|打破百年合成困境,生物技术让稀缺生物碱不再“一药难求”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慕课 > 正文

科普慕课|打破百年合成困境,生物技术让稀缺生物碱不再“一药难求”

来源:光明网2025-04-15 10:00

  植物的天然产物是药物的重要来源。在这些天然药物里,大约有41%都是生物碱(一类含氮的碱性有机化合物),其中托品烷生物碱是抗胆碱的临床基本药物,如莨菪碱、东莨菪碱等,广泛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治疗晕动症、缓解近视、解除有机磷农药中毒和控制帕金森病的僵硬和震颤等。但它在天然药用植物(茄科药用植物如颠茄、曼陀罗、天仙子等)中的含量低,导致其供给有限,价格昂贵。而由于托品烷生物碱化学合成路线复杂、成本高、环境污染也比较重,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商业化的应用,因此亟待生物合成技术来解决托品烷生物碱资源短缺和供应链不稳定的问题。

科普慕课|打破百年合成困境,生物技术让稀缺生物碱不再“一药难求”

  西南大学教授廖志华团队致力于打通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并建立高效制造技术。历经多年研究,廖志华教授团队发现了多个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推进了从氨基酸到东莨菪碱生物合成途径的完整解析。他们通过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技术,培育出了托品烷生物碱高产且抗除草剂的颠茄纯系植株,提高了相关生物碱的含量,为解决药用生物碱的生产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思维要点

  一、研究背景

  1.​​研究问题​​

  廖志华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围绕药用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展开。托品烷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药物成分,广泛应用于麻醉、镇痛、止咳平喘等领域。然而,这类生物碱在药用植物中的含量较低,导致其供应有限且价格昂贵。

  2.​​研究难点​​

  该问题的研究难点在于如何高效地合成托品烷生物碱,特别是如何解析其生物合成途径并建立高效制造技术。

  ​​3.相关工作​​

  自20世纪初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来解决托品烷生物碱的生产问题,但由于路线复杂、污染严重、产率低等原因,化学合成方法尚未实现商业化应用。近年来,生物合成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途径解析

  1.​​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通过多年的研究,团队成功解析了从氨基酸到东莨菪碱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共涉及13个生物合成途径的基因。这些基因分别由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发现,其中包括团队自身发现的5个关键基因。

  ​​2.关键酶的发现与功能验证​​

  团队发现了几个关键酶的功能,如苯丙酮酸还原酶、鸟氨酸脱羧酶等。这些酶在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团队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在植物中引入抗除草剂基因,并通过田间育种培育出高产的托品烷生物碱植物。同时,团队也在探索利用微生物作为底盘进行合成生物学生产的可能性。

  三、实验设计

  ​​1.数据收集​​

  团队通过对药用植物进行基因组分析和代谢途径研究,收集了大量关于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的数据。

  ​​2.样本选择​​

  选择了多种药用植物进行实验,包括颠茄、天仙子等,这些植物中含有较高的托品烷生物碱成分。

  ​​3.参数配置​​

  在实验设计中,团队重点关注了如何提高托品烷生物碱的含量,特别是在植物中的表达和积累。

  四、总体结论

  廖志华教授团队的研究为药用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通过解析生物合成途径、发现关键酶、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团队成功地提高了托品烷生物碱的含量,并为其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途径。尽管目前在微生物中的合成产量仍较低,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仍然是生产托品烷生物碱的主要有效来源,而微生物合成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科普慕课|打破百年合成困境,生物技术让稀缺生物碱不再“一药难求”

  【专家简介

  廖志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研究,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CS Catalysis、Metabolic Engineering、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等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转让发明专利4项;育成多个植物新品种。

  制作:肖春芳、张智豪(实习)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太和论坛在京开幕

  • 一脉活水舞动古今,绘就水韵江苏新篇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公布现场,屏幕显示奖项得主头像和姓名。据诺奖官网介绍,北川进1951年出生于日本,为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理查德·罗布森1937年出生于英国,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奥马尔·M·亚吉1965年出生于约旦,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2025-10-09 10:11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