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资讯 > 正文

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来源:光明网2025-04-03 09:08

  想象一下,3秒识别300多种中草药真伪、不拆快递就能检测包裹安全性,甚至未来星际探测器都能用它来分析外星土壤……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近红外光谱技术正在创造的现实。

  日前,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智感世界·仪创未来”主题系列科普讲座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专场中,两位专家带领广大网友走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奇妙世界,揭秘它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甚至未来家庭。

  近红外光谱技术:颠覆传统重构物质检测模式

  在人工智能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时代,物质属性的快速精准检测成为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工业原料检测、医疗诊断还是食品安全等领域,均面临物质属性快速数字化的迫切需求。传统检测实验室受限于检测周期长、成本高、多指标并行检测难等瓶颈,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高效、精准的需求。

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传统检测依赖单一指标对应单一设备的‘一对一’模式,如医疗血液检测需数十种仪器,石化油品检测涉及30余项指标,导致检测周期长达数天甚至一周,成本高昂且难以满足智能化生产的即时决策需求。”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袁洪福表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的智慧检测体系。而近红外光谱技术通过整合光谱采集、数据处理与智能建模,可在3秒内同步检测百余种指标,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检测的“耗时耗力”模式。

  袁洪福介绍,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核心原理在于解析“分子指纹”。物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如碳氢键、氧氢键在吸收特定能量的光子后会产生共振,形成独特的光谱信号,如同人类指纹般具有唯一性。通过光谱仪采集这些信号,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可构建光谱与物质属性如成分、浓度、物理性质等的定量关系模型。

  例如,在石油炼化领域,光谱技术已实现在线监测汽油辛烷值、柴油硫含量及混油比例,检测精度达98%;在光伏产业中,3秒内即可完成硅片杂质成分分析,生产效率提升40%。

  更值得关注的是,光谱智慧检测技术正加速向民生领域渗透。比如,医疗领域已开发出手持式近红外设备,实现血糖、血氧无创检测;食品安全领域,通过奶粉蛋白质含量快速检测,将传统2小时检测流程压缩至5分钟。在农业领域,便携式光谱仪可实时诊断土壤肥力与作物病虫害,指导精准施肥与种植。

  展望未来,袁洪福描绘了光谱智慧检测实验室的三大特征。其一是检测形态多元化,可覆盖液体、固体、气体,支持透明/不透明、均匀/非均匀样品,能在高温、高压、移动状态下实现检测,适应工业生产、环境监测等复杂场景;其二是空间场景泛在化,检测设备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现场、物流节点、家庭场景,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定标与数据协同,构建“分布式智慧检测网络”;其三是技术融合深度化,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深度融合,形成“光谱采集-模型构建-智能决策-自动执行”闭环,为智能制造、精准医疗、智慧农业等提供底层数据支撑。

  “智慧检测实验室并非替代传统实验室,而是通过协同互补实现效率和成本的革命——传统实验室提供标准数据用于模型定标,智慧技术实现海量样本的快速筛查。”袁洪福认为,随着仪器小型化、多模态融合等技术的突破,光谱智慧检测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物质属性感知的核心基础设施,为工业升级、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开辟广阔空间。

  现代光谱分析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感知引擎

  讲座中,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普委副主任委员褚小立以“点亮我们生活的现代光谱分析技术”为主题,深入解读了以近红外光谱为代表的现代过程分析技术如何突破传统分析局限,通过数据驱动建模与多场景融合,成为支撑工业智能化、农业精准化、生活便捷化的核心技术力量。

  褚小立介绍,光谱分析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经经历了四个范式的转变。传统光谱分析依赖“纯净样品+特征峰”的朗伯比尔定律,在面对谷物、油品、土壤等含成千上万种组分的复杂混合体系时,因光谱重叠导致特征信号提取困难,难以满足快速检测需求。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则通过“化学计量学+人工智能”实现范式革新,以实际样本为基础构建数据驱动模型,将光谱信号转化为物质属性的定量关联。例如,针对烟草、茶叶等复杂样品,无需分离组分即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模型,快速解析其中尼古丁、氨基酸等成分含量,使光谱技术从单一指标检测升级为复杂体系的全域分析。

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在应用实践中,现代光谱分析技术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现场快速分析,依托便携式设备实现“即测即得”,如手持近红外仪可在果园实时检测橄榄果成熟度、大豆收购中秒级测定蛋白质含量,助力农民精准判断采摘时机与作物品质。实验室高通量分析,区别于传统光谱分析,能够实现无损测量,不破坏样品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分析的效率。如通过自动化转盘、光谱数据库整合,将原油全馏分指标检测周期从传统的30天压缩至5分钟,为石化行业快速制定生产方案提供数据支撑。工业在线分析则深度融入流程控制。如在油品调和场景中,通过在线光谱仪实时监测各组分性质,结合智能算法优化混兑比例,既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又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相关技术已在国内炼油企业实现规模化应用,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谈及未来技术发展,褚小立表示,一是小型化与便携化是重要方向。随着微型光谱仪成本降至百元级,未来可集成至手机、可穿戴设备,实现土壤肥力、食品成分的日常化快速检测。二是多模态融合成为突破复杂场景的关键。如近红外与X射线荧光光谱结合检测煤炭热值,通过元素信息与分子键信号的协同,将预测精度提升30%以上。三是跨领域数据整合潜力巨大。通过融合光谱数据与文本、图像、视频等多源信息(如红酒品鉴的用户反馈与光谱信号结合),可构建更精准的品质评价模型,推动技术从工业生产向消费端渗透。

  “21世纪的科技竞赛,某种程度上是仪器精度的竞赛。”正如讲座主持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务部部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钱政所言,从星际探测到一日三餐,现代光谱技术正以“无声”的方式重塑世界。或许不久后,我们手中的手机就能成为“便携实验室”,让科学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肖春芳 实习生赵凌菲)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团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程直播。更多详细信息,可点击下方链接观看回放。

  点击回看科普中国直播|走进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奇妙世界(http://h5.live.gmw.cn/cloud/h5/1741941837566180)

3秒辨真伪、无损测包裹……近红外光谱技术如何点亮生活?


 

[ 责编:林佳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