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2-14 20:56

  “人心不足蛇吞象”这句成语,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个成语源自《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传说。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虽然蛇是否能够吞下一头大象还没有定论,但是蛇确实能吞下比自己头部大得多的猎物,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它们又是如何消化这些巨大的猎物呢?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图源:《离骚图》4册·屈原著

  首先我们要了解蛇独特的头部结构,蛇的嘴巴能够张到惊人的角度,这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头骨和下颌结构。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蛇的头骨由多个独立的骨骼组成,与人类的上下颌通过关节紧密相连不同,蛇的上下颌之间通过韧带和肌肉相连,不仅能够上下方向张开,左右方向上也没有限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

  所以,人可能会因为打哈欠或者大笑,嘴巴长得太大而导致脱臼,但是一些蛇张开大嘴,把一颗比自己的头还大的蛋整个吞下,都不会发生脱臼,完全不用担心颞下颌紊乱症。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下颌骨通过肌肉和韧带连接

图源:白菜和杜比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图源:杭州动物园 少儿公园

  此外,蛇的下颌骨前端没有融合,两侧可以独立活动,这种结构使得蛇的下颌可以向下张得非常大,远超其他动物。

  蛇在吞食猎物时能够将嘴巴张到极大的角度,甚至可以达到130度(要知道我们人类的嘴巴一般只能张到30度),所以蛇可以轻轻松松地吞下相较于自己头部大小来说的“庞然大物”。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图源:杭州动物园 少儿公园公众号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图源:果壳自然

  在咬住猎物后,蛇的上颌骨、腭骨、翼骨、下颌骨均能左右交替将食物向后拉,上下颌向前包住食物,确保猎物不会逃脱。

  知道了蛇头部的骨骼结构,我们再来聊一聊蛇怎么样才能把猎物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蛇进食的方式,大家可以理解为“囫囵吞枣”,因为蛇不具备撕咬和咀嚼的能力,所以无论猎物有多大,它们都选择直接吞咽,但是蛇吞咽猎物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理机制。

  在吞食猎物之前,蛇会分泌出大量的唾液。这些唾液就像“润滑油”一样,帮助蛇更顺利地吞咽大的猎物。蛇的唾液不仅起到润滑的作用,其中还包含一些特殊的消化酶,能够初步分解猎物,使其更容易被消化。

  除了唾液,蛇的牙齿、肌肉、皮肤、食道、呼吸系统更是上大分!蛇的牙齿是向后弯曲的,这种结构有助于将猎物固定在口中,防止其逃脱。

  当蛇开始吞咽时,它的下颌会逐渐张开,把动物的头部衔进口里(我们蛇蛇是很聪明的!它们会选择从动物较小的一端开始“攻略”),用牙齿卡住动物身体,同时头部的肌肉和韧带会协同工作,凭借下颌骨左右交互运动将猎物缓慢地推进食道。

  那在吞食的过程中,蛇的皮肤为什么不会被巨大的猎物撑破呢?其实这是因为蛇的皮肤具有极强的弹性,其皮肤覆盖在松散的结缔组织上,能够随着猎物的大小拉伸而不撕裂。

  同时,蛇的肋骨和器官也会随着身体的扩张,在需要时及时地调整位置,为猎物提供更大的空间。

  蛇的食道也为吞食猎物做出了特殊的适应,具有极强的伸展性,能够容纳比平时大得多的体积。蛇的食道壁由强壮的环形和纵向肌肉构成,这些肌肉会不断收缩,将猎物一点一点地推入胃部。

  即使猎物体积很大,这种蠕动也能将其完全吞下。食道的壁组织也能够大幅度扩张,与皮肤和身体一起伸展,以适应猎物的大小。

  蛇吞咽猎物的过程可能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这取决于猎物的大小和蛇的种类。为了更好地活下来,聪明的蛇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也掌握了避免吞咽猎物时被堵住气管窒息而亡的技巧。

  蛇的气管开口位于下颌骨的底部,在吞食时,它们可以将气管向外延伸到嘴边,使其能够在猎物占据口腔的情况下继续呼吸。确保呼吸畅通,避免被猎物堵塞。

这种解剖特性

保证了蛇在吞咽猎物时的安全性

在吞食下食物后

蛇的径粗会是之前的一倍以上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嘴为什么能张那么大?

吞下一只水豚的绿水蚺

图源:果壳自然

  好不容易把“饭”送到胃里了,那蛇要怎么样才能消化这巨大的猎物呢?这剩下的工作,都要依靠胃液来搞定,当猎物进入蛇的胃部后,消化过程随即开始。

  蛇的胃会分泌大量胃酸和消化酶。这些胃酸的酸性极强(甚至比人类胃液更强),可以迅速分解猎物的皮肤、肌肉和内脏,甚至部分猎物的骨骼可以被溶解。

  例如,小型动物的骨骼会在胃酸的作用下完全溶解,转化为蛇可以吸收的钙和其他矿物质。

  但对于某些大型动物的硬骨或坚硬的羽毛、毛发,胃酸可能无法完全分解,这些部分会被压缩成团块,最终通过排泄物排出。胃液中还包含胃蛋白酶等酶类,会分解猎物的蛋白质,而脂肪酶会分解脂肪。

  猎物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分解后进入肠道,肠道负责进一步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

  与人类不同,蛇每次捕食后能从猎物中获得大量能量。一顿大的猎物可以为蛇提供数周甚至数月的能量储备,减少了它们觅食的频率。且蛇是变温动物,代谢率较低,捕食后,它们可以进入长时间的静止状态,集中精力消化猎物,而无需频繁活动。

  蛇的吞咽和消化能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独特适应机制,帮助它们在野外生存。虽然“蛇吞象”只是一个夸张的传说,但它却生动地反映了蛇的神奇生理结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神舟二十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嫦娥七号还将搭载来自埃及、巴林、泰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载荷飞往月球。”郭嘉昆介绍。
2025-04-25 16:45
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
2025-04-25 10:16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2025-04-25 10:15
水利部近日印发《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
2025-04-25 10:11
这些看不见的技术迭代,正为中国探索更遥远的宇宙空间铺就更坚实的“天梯”。
2025-04-25 10:09
《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我国排名提升至第11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达到26个,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2025-04-25 10:08
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直冲云霄,熊熊尾焰映照着千年胡杨,也照亮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崭新篇章。
2025-04-25 10:07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2025-04-24 09:40
航天诱变紫云英新品种,固氮效能更高了,综合生态效应也非常大
2025-04-24 09:34
这项研究不依赖直接改变作物的遗传背景,而是通过调控根际的微生物组来优化作物在田间的生长表现。
2025-04-24 09:26
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2025-04-24 09:24
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信口雌黄,“鬼话”连篇。
2025-04-24 09:22
春日的北京,一场充满未来感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20支机器人队伍参赛。 在制造业,目前人形机器人承担的是繁重、泛化性强、高度重复的工作,例如搬运颜色、重量、尺寸各不相同的箱子,分拣不同形状的零配件。
2025-04-24 09:19
数字技术带给阅读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
2025-04-23 10:34
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中,农业保险是重要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2025-04-23 10:31
身高172厘米,通体银色,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产线上分拣物料、搬运料箱、安装零件……科幻电影里的场景照进现实。
2025-04-23 10:26
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迈进,中国的航天事业必将开拓更高境界,中国的科技创新将书写崭新篇章。
2025-04-23 09:24
天地图是自然资源部门向社会提供各类在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数据开放共享的政府网站。
2025-04-23 09:22
4月2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统一调度下,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组织全区合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及任务各测控点实施联调联控,全面模拟发射准备、发射以及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状态和工作过程。
2025-04-23 09:21
让人形机器人跑马拉松,与其说是人机竞技,不如说是机器的自我迭代。
2025-04-23 09: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