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2-05 22:22

  告别龙年,蛇年来临,我们常把蛇叫做小龙,而蛇正好是龙的参考原型之一。学者闻一多认为,龙图腾是以蛇为基础,结合其他动物特征创作而成的。甚至在一些龙文物上,仍能看到蛇的明显特征。

  那么,世界上有没有可以“大成龙”的巨蛇呢?还真有,不过这些蛇的具体大小和生存年代也有差别。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来说说这件事。

  (注:关于龙的原型也有不同说法,比如鳄鱼或者是雷电、彩虹等等。)

  从恐龙到冰河世纪的上古巨蛇—巨蛇科

  去年,也就是在龙年里,还真有巨蛇被发现了。这就是身长可达11-15米,来自南亚的印度蛇王蛇(Vasuki indicus),也叫做印度婆苏吉蛇,名字和印度神话密不可分的它们曾经在4000多万年前南亚的水乡泽国中游弋。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印度蛇王蛇复原图,图源nature官网

  学界早在本世纪初就发现了印度蛇王蛇的骨骼化石,但起初没有人在意它们的化石,并把它们当作了鳄鱼。不过,骨骼形态学描述证实了它们巨蛇的身份,这些体重达到一吨的巨蛇会捕食水中的鲶鱼和鳄类等作为自己的食粮。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印度蛇王蛇化石

  印度蛇王蛇来自蛇家族中一个早已灭绝的类群——巨蛇科(Madtsoiidae)。巨蛇科早在恐龙时代的晚白垩世就活跃在地球上,当中的古裂口蛇(Sanajeh)甚至还偷袭过还在窝巢之中的小恐龙。马达加斯加岛上的母牛谷蛇(Madtsoia)更是恐龙时代最大的蛇类,身长达到5-8米,这个身长在今天的蛇类里面也是数一数二。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古裂口蛇复原图,图源dinopedia.wikia.com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母牛谷蛇骨骼,图源fossil.wikia.com

  之后,巨蛇科的火种躲过了杀死非鸟类恐龙的大灭绝,并且在新生代“开枝散叶”,演化出了众多成员,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留下化石。

  在一万多年前冰河世纪结束时,它们面临绝迹,巨蛇科家族的最后独苗是澳大利亚的彩虹蛇(Wonambi也叫做沃纳比蛇),它们的身长可达5-6米。

  往昔水乡的大蟒巨蚺

  在恐龙时代结束,巨蛇科叱咤风云的同时,也有一种超大的巨蛇定居在南美洲的森林湿地之中——这就是泰坦蚺(Titanoboa),它属于蛇家族中的蚺超科(Booidea)。

  泰坦蚺的身长和之前提到的印度蛇王蛇很靠近,也是十几米长,体重达一吨。它们的化石发现于6000-5800万年前南美洲的塞雷洪煤矿场,所生活的环境也是年均气温都是酷暑且河湖遍地的水乡,水体环境可以支撑它们的身体游得更快。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泰坦蚺复原图,图源thereptilegoth.com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图为泰坦蚺在今天的亲族,蚺超科的红尾蚺,拍摄于天津动物园

  注:泰坦蚺的学名如果加上种加词“cerrejonensis”,应该叫做塞雷洪泰坦蚺(Titanoboa cerrejonensis),这个种加词是为了纪念它们的名字来自发现它们的地点,在中国也有西南眼镜蛇(Naja fuxi),这种蛇的种加词“fuxi”来自人头蛇身的伏羲。

  在蛇家族中,蚺超科和蟒科(Pythonidae)总是被我们统称为“蟒蛇”,不过实际上,它俩论分类,亲缘关系稍远,前者称呼为蚺,后者统称为蟒更为妥当。

  并非所有的“蟒蛇”都是四五米长,也有很多“小可爱”,比如在一些国家当作宠物的球蟒,只有一米多长;中国的红沙蚺(Eryx miliaris)分布于新疆等地,是重点保护动物,也是只有半米多到一米多的小家伙。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球蟒,拍摄于天津动物园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红沙蚺,在中国是重点保护动物的同时,也是传说中蒙古蠕虫怪的原型,图源维基百科

  那么,如今的大号蟒蛇有多大呢?

  这就得说说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等地的网纹蟒(Malayopython reticulatus),还有南美洲热带地区的北部绿水蚺(Eunectes akayima)和南部绿水蚺(Eunectes murinus)姐妹花,这三种大蛇体长在5-7米左右,体重50-120公斤。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粗大的绿水蚺,图源reptilefact官网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绿水蚺吃胖了,图源mutually.com

  关于网纹蟒和两种绿水蚺的体长,学界认为,很可能会有比起目前记录更长的蛇。毕竟,如今测得的两种绿水蚺主要是在人类容易走到、小猎物较多的温暖草原,这里无法养活太大的蛇,而在人迹罕至且大猎物较多的雨林区,没准潜藏着未知的巨蛇。

作为蛇类

它们的体长终身生长

蛇岁数越大

体长也往往越长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北京动物园的网纹蟒,作者拍摄

  中国华南和云南省的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它们的正式中文名仅有“蟒蛇”二字)也是蛇中的大家伙,它的身体长度有3-5米,体重30-70公斤,和花豹、灰狼接近,甚至还有体重超过了网纹蟒的个体——创造这一纪录的缅甸蟒名字叫“宝宝”,这个大宝宝体重超过了182公斤。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缅甸蟒,拍摄于天津动物园

  注:去年的相关研究认为北部绿水蚺和南部绿水蚺是为两个不同物种,且两者早在一千万年前左右就分道扬镳,分布区域也有不同,当然学界也有异议。

  毒蛇之王

  无毒蛇有超大的,那么毒蛇呢?其实也有大个子,只不过没有特别大。

  今天盘踞在国内两广、云南、福建、海南岛地区,以及国外印度泰国等地的北部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也叫过山峰。在中国南方的温暖森林中,可以说是一大霸王,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它们爱吃其他蛇类,图源le-sanctuaire-de-kennel.fr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喂了小白鼠的北部眼镜王蛇,图源zoochat.com

  等一下,为什么要称呼为“北部眼镜王蛇”?

  这是因为它还有吕宋眼镜王蛇(Ophiophagus salvatana),巽他眼镜王蛇(Ophiophagus bungarus),西高止眼镜王蛇(Ophiophagus kaalinga)这几位近缘物做它的兄弟姐妹。

  之前,学界以为它们四个都是同一种眼镜王蛇,但是2024年秋天,学界基于牙齿形态学,身体体色,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原有的眼镜王蛇应该拆成四种不同的眼镜王蛇,这四种眼镜王蛇的分布和长相也有差别。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巽他眼镜王蛇

  其中,北部眼镜王蛇是中国可以见到的眼镜王蛇,它们身上有明显的黄色条纹,口中的牙齿也相对较多。吕宋眼镜王蛇是灰褐色的还有相对长的尾巴,巽他眼镜王蛇的牙齿数目相对少,西高止眼镜王蛇则是个头小一些。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西高止眼镜王蛇

蛇年已至,龙蛇相承,一起来看看巨蛇的故事!

灰色的吕宋眼镜王蛇

  它们四个的身体总长度大致在两米多到四米多左右,也有超大个体有五米出头的记录。曾有记录说东南亚的一条北部眼镜王蛇长到了5.5米。

  眼镜王蛇的四位“王”中,北部眼镜王蛇由于分布较广且体型不小,可以说是四大眼镜王蛇中的“嫡长子”。不过一家人还都是有点共性的,作为蛇王,它们吃掉其他的蛇类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

  这三类从古至今演化的不同巨蛇,你觉得谁最霸气呢?希望新的一年里面,各位观众老爷也可以如同它们一样活得“蛇我其谁”,并且在自己的领域创造新高!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

  • 习近平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出资、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目标是支持中国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每名获奖人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
2025-09-24 09:09
实验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在-18℃下,经过脉冲磁场处理的鲜湿米粉,冻融后的质构品质比未经处理的样品提升了30%—40%。
2025-09-24 09:07
科研人员经过研究,打造出高准确度基因组预测模型,该模型像“基因组导航仪”,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找到控制关键性状的基因遗传变异,这些遗传变异犹如“基因路标”,能精准预测油菜生长表现。
2025-09-24 09:06
9月23日,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开幕。本届工博会以“工业新质 智造无界”为主题,吸引来自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
2025-09-24 04:1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今年前8个月,我国通信业呈现平稳运行态势,电信业务收入保持正增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5G、千兆、物联网等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
2025-09-24 04:15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