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科普> 科普资讯 > 正文

探索神秘之境

来源:蝌蚪五线谱2025-01-21 18:28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全球共有3400余种蛇类,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

  纵观世界各地原住民的文化,我们不难发现:蛇类是出现在神话故事中频率最高的动物之一。在西方文化中,蛇常常作为恶魔的代表出现;而在中华文化中,蛇往往被视作图腾加以崇拜,这一点从伏羲、女娲与蛇的密切关系中可看出一二。

  提起蛇,有些人会感觉神秘,不少人甚至会感到恐惧。但其实蛇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是生态系统食物链中重要的一员,也并非游离于人类的生活之外。

  让我们走入属于蛇类的世界,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探索神秘之境

蛇的简介

  蛇,是蛇目爬行类动物的总称,起源于早白垩纪。全球共有3400余种蛇类,可以分为毒蛇、游蛇、蟒蛇这三大类。形态特征

  蛇的行走姿势千姿百态,或直线行走,或蜿蜒曲折地前进。全身分头、躯干及尾三部分,身体细长,全身布满鳞片,嘴可张大,舌头分叉,伸缩性强,四肢退化,通过腹部的肌肉收缩和自身的弯曲来实现快速移动。

探索神秘之境

  栖息环境

  蛇分布在除南极洲、新西兰、爱尔兰等岛屿之外的世界各地。蛇的栖息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多选择小溪、小沟和植被茂密的森林以及灌木丛或草丛中的树洞、岩洞、洞穴、鼠洞等。

探索神秘之境

  生活习性

  蛇类有冬眠、夏眠的习性。蛇是肉食性动物,利用视觉、嗅觉或者红外线传感器确定猎物方位,以昆虫、蜗牛以及鸟类、啮齿目动物、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或者其他的爬行动物为食。繁殖方式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不相同,多数蛇以卵生繁殖,有些蛇则以卵胎生方式繁殖——雌蛇将卵保存在体内,蛇卵没有壳,在雌蛇体内发育成幼蛇,而后产出。

“剧毒”“可怕”的蛇?

  这是大众对于蛇普遍的误解。

  在已知的3400余种蛇中,只有约600种是有毒的,占比还不到总数的20%,且那一小部分有毒的蛇大多是不会去主动接触人类的,世界上只有约200种蛇会对人类的生命构成较大的威胁。

探索神秘之境

  因此,蛇其实远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可怕。

  相反,蛇类作为已经在地球上成功存活了千百万年的类群,如今却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存面临着重重危机——环境的污染、栖息地的碎片化与破坏、过度猎捕是蛇类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此外,一些人将野生蛇类作为异宠饲养的行为不仅加剧了蛇类的生存危机,也给饲养人本身带来了风险。

  即使在最好的条件下,人工饲养也无法完美复制自然栖息地的环境,如丰富营养的食物,无限制的探索空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动物的健康与福利。

  同时,尽管人类对于蛇类的了解和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想要真正做到“与蛇共处”,还是有不小的风险。“宠物蛇”伤人的新闻并非个例;而且,无论是野生蛇类还是人工饲养的个体,都有携带寄生虫的可能,会增加饲主患病的风险。

  所以,在放下对蛇类的偏见的同时,也请关注到它们的处境,不要让人类成为真正“可怕”的存在。

探索神秘之境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其实在生物学中,这并非无稽之谈。蛇起源于蜥蜴,所以蛇的祖先确是有手有脚的。

  生物博物馆内就设立有相关的互动教学展项,围绕馆藏特色蟒的科普,设置一处蟒的骨骼与实体剥制姿态标本,通过透明屏与骨架标本的叠加,可以展示蟒蛇身体前部残留的骨骼结构,尤其是尾部附近的残留四肢骨骼,是其进化历史的遗留物,提供了对蛇类演化和生物形态学的重要依据。

  2016年10月20日,发表在《CELL》的一项研究对相关的遗传学变化过程进行了阐述,描述了一段蛇四肢形成相关的DNA片段,在蛇当中是突变的。当研究人员把蛇的这段DNA插入到小鼠体内时,小鼠发育出了截断的四肢,这表明在蛇的进化过程中,一段关键的DNA片段失去了其支持肢体生长的能力。

  蛇“足”的演化历史

  蛇作为蜥蜴家族的一个多样化和高度变异的分支,目前最古老的蛇类化石可追溯到侏罗纪中期(1.67亿年前)。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1.67-0.9亿年前),在南北两大古陆上都能看到许多带有小脚的蛇。但因为蛇类骨骼多而细小,且易碎,难以形成完整的脊椎和肢体化石,所以能保存到明显后肢的蛇类化石并不多,包括但不限于黑河纳氏蛇、厚针龙、哈氏蛇、真足蛇等,其它主要以零散的头骨和椎体为主。

  到了晚白垩世(约0.9亿年前),现代蛇类出现,并在小行星撞地球灭绝事件中幸存,然后在新生代大量辐射,最终变成如今的3400余种。在这段时间里(0.9亿年前至今),蛇类的后肢持续缩小或消失,并失去承重能力。由于不再需要将力从后肢传递到中轴骨,所以连接两者的结构——骨盆也开始变小。

  虽然很多史前蛇类,例如“史前巨蟒”沃那比蛇,尚未发现残留的小脚化石,但我们还是有机会目睹一下真正的“残肢”——现生蟒蛇和一些无毒蛇类仍有后肢痕迹。如果你仔细观察蚺蛇的泄殖孔附近,就能看见两根小刺,那就是后肢退化的痕迹。

  至于蛇的脚为什么“退化”,或者说,蛇适应了什么环境从而丢失后肢,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蛇在长期的穴居生活中更适应无脚形态,二是认为蛇在长期的海洋生活中更依赖蛇形运动而不需要腿,即现代蛇类的两个起源假说——陆生穴居起源和海生起源。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需要更多的化石作为证据支持。

探索神秘之境

预防及处理蛇咬

  当不得不进入可能有蛇活动的野外区域时,该如何预防被蛇咬?

  1.进入草丛或是树林时,应该穿高筒靴、长袖上衣、长裤,尽量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同时在行进时使用长棍子不断打击地面、草丛、树干,以吓跑蛇。

  2.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所以如果遇到蛇,且它没有主动攻击你,不要惊扰它,最好的方式就是慢慢移动离开即可。

  3.如果被蛇追赶,可采用“之”字路线逃避,不要走直线。

  4.蛇最怕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如果发现有蛇出没,可以用酒精、雄黄、硫磺等进行驱赶。

  5.尽量避免抓着树枝借力,在采摘水果等行为前要小心观察,一些蛇类经常栖于树木之上。翻转石块或圆木,以及掘坑挖洞时,要使用木棒,不可徒手进行这类活动。

  如果还是不幸遭遇蛇咬,又该如何处理?

  1.保持冷静,造成咬伤的蛇类大多都是无毒蛇,且即便是毒性最强的毒蛇,被咬之后也不会立即导致死亡。尽量记住或拍下蛇的模样,每一种蛇都有各自适用的血清。

  2.尽快离开遭遇蛇咬的地点。假如蛇仍未松口,可使用树枝等工具将其挑走。此外,应移除戒指和手链等饰品,避免发生局部肌肉肿胀,导致二次伤害。遭到海蛇咬伤的伤者应立即上岸以免溺水。

  3.立即让伤者停止一切身体活动,用夹板固定其四肢避免移动,随后立即用担架或临时担架等将伤者送往医院。由于蛇咬伤可能引发呕吐和肌肉麻痹,因而应尽量让伤者左侧卧,口鼻朝下,而非平躺仰卧,避免因呕吐物或舌苔堵住气道而引起窒息。

探索神秘之境

  蛇是地球上不可或缺的物种,它们拥有独特的价值。让人们学会接纳和欣赏蛇类,正视蛇类生存的困境,让更多人去了解和保护蛇类,才是“世界蛇日”真正的意义。

[ 责编:孙云清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蛟龙”号在北极成功完成10余次载人深潜

  • 国庆中秋假期第三天 全国铁路客流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普资源“需求侧”井喷,“供给侧”该如何应对?
2025-09-30 02:50
从今天起,我们不妨每天给孩子留出30分钟,让他们把第一个“为什么”写下来;不妨对孩子说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一起找答案”;不妨在课堂上把“解题步骤”暂时收起,让学生先猜、先试,让好奇心重新成为我们最闪耀的指南针。
2025-09-30 04:05
这个秋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批新生将开启一段独特的学习旅程:从大二开始,他们将亲手参与设计一架低空飞行器,直至它真正试飞升空。想象一下,课堂上学到的公式和图纸,几年后竟能化作低空飞行器飞向蓝天,多么振奋人心!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北航在全国率先开设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推出的“项目制人才培养”真实场景。
2025-09-30 04:05
时代浪潮奔涌,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家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从关键技术的突破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处处都需要既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又具备卓越实践能力的青年英才。
2025-09-30 04:05
辽中凹陷位于渤海北部海域,平均水深22米。探井JZ27-6-3井钻遇油气层57.4米,完钻井深1925米。经测试,该井日产原油约500吨,日产天然气约2万立方米。
2025-09-30 04:05
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29日在广州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我国已启动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并严格落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按照“一树一策”“一群一策”原则,持续推进科学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04:05
成功攻克了近距离飞行与高精度操作难以兼顾的核心技术难题
2025-09-30 02:50
当科研人员在各自领域里突飞猛进时,科幻创作需要正视专业壁垒与认知鸿沟,更重要的是寻找方法跨越鸿沟。
2025-09-30 02:50
健全大联合、广协同、全覆盖、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科普体系,全面构筑新时代国家科普能力
2025-09-30 02:50
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文化等软实力的支撑。
2025-09-29 09:22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27日在海南海口开幕。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策划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议、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2025-09-29 05:25
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青藏直流二期扩建工程28日正式投运,可将青海与西藏之间的输电能力提高一倍,达到120万千瓦,对于提高西藏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服务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2025-09-29 05:25
日前,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落下帷幕。这场十年一届的盛会首次在亚洲举行,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汇聚共识,共同探讨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2025-09-29 05:25
科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2025-09-29 03:15
“我们要做轻量化,就是要做轻量化生态,要建设轻量化生态系统。”在2025(第十八届)汽车轻量化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北汽福田欧曼事业部研发中心底盘系统高级主任工程师兼公司轻量化负责人李军代表公司获得“汽车轻量化创新成果大赛卓越成果奖”,展现了中国商用车轻量化技术的最新突破。
2025-09-29 07:19
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超过8000万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7200万人,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2025-09-28 09:45
9月27日20时4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28 09:39
今天,横跨贵州省贞丰县与关岭县的世界第一高桥——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
2025-09-28 09:39
近日,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4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在各类比赛中,人形机器人足球赛吸引了最多观众“观战”。
2025-09-28 04: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