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首页> 光明科普> 图文 > 正文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来源:光明网2024-12-02 14:23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端科普”栏目,邀请各领域院士就我国当下热点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升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碳中和这个话题的缘起,可以追溯到《巴黎协定》。这个协定是全球各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共同签署的一份重要文件。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承诺实现碳中和,这些国家加在一起覆盖了全球将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人口和90%的GDP。可以说,碳中和是对未来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

  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碳呢?因为碳的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2023年,已经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而且按照目前的趋势,这个纪录很可能还会被继续刷新。气候变暖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冬天不用穿那么多衣服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全球气候系统的紊乱,导致越来越多的极端气象事件频发。比如南方的高温酷暑、北方的强降雨以及像郑州那样的特大洪水,这些气象灾害不分地域、不分国家,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因此,应对气候变暖、实现碳中和,不仅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更是为了保障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这场全球性的绿色转型中,新能源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阶段,支撑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还是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然而,化石能源是有限的资源,按照现在的消耗模式,大概200至300年就会用光。而且,化石能源的分布极不均匀,排在前五位的储量国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煤、三分之二的油气。这种分布不均不仅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格局,还与地缘政治甚至战争息息相关。

  相比之下,新能源如风光能源则具有巨大的潜力。国际能源署的分析显示,风光能源足够满足全球人类的能源需求,并且是成倍、十倍的够用。一旦我们实现了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就可以消除对化石能源枯竭的担忧。

  然而,要实现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核心技术的创新。虽然新能源的潜力巨大,但目前整个技术体系商业化还差了一大块,需要全球共同的努力来解决。其中有五大技术支柱:硅能、储能、氢能、智能和零碳非电能源技术。目前相对成熟的是以光伏为代表的硅能技术,但储能、氢能和智能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在储能方面,虽然大家非常重视,但商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氢能是未来的重要方向,但目前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智能技术则涉及电力系统的改造和升级,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供电系统,面临着从高比例的化石能源改造成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挑战。

  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以光伏和风电为例,中国的装机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包括海上和陆上风电以及光伏发电和太阳光热发电。在新能源车方面,中国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纯电动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的增长速度飞快。

  此外,中国在新能源技术的专利申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原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比例排在全世界第五位,现在已经跃居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实力。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关键材料的供应问题。新能源装备的制造需要大量的关键材料,而这些材料的开采和加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关键材料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工作,降低对原材料的依赖和消耗。

  要实现碳中和和新能源的广泛应用,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双碳”行动的支撑体系。这包括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数据支撑和规制保障等方面。

  市场机制方面,我们需要建立碳市场,通过市场手段来推动企业的减排行为。目前,全球已经有30多个经济体建立了碳市场,中国也在积极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标准体系方面,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与碳中和和新能源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全球碳中和事业的发展。

  数据支撑方面,我们需要建立全面的碳足迹数据库和算法体系,为企业的减排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减排效率,还可以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

  规制保障方面,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对碳中和和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切实履行减排责任。

  展望未来,我对中国在新能源和碳中和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我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在全球碳中和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努力,共同推动这场绿色转型的顺利进行,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本文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第二届中关村卓越工程师发展论坛上的发言,光明网记者宋雅娟整理)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锚定2035·院士谈科学报国】转型迈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倒计时2天!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分论坛即将举行

  • 多项数字技术解码“兵马俑军团”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