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01您是如何与科普讲解结缘的?
我从事科普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刚到馆的时候,专家老师们会带着我们一起做科普工作,那时经常到学校去,在学校开展活动的时候,就会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光,渴望的眼神,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很大的,所以这也是我一直从事科普工作的动力。
02如何平衡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科普活动或者科普讲解中,科学性我认为是基础、是核心。只有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谈到活动的趣味性。
趣味性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活动趣味性越高,就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来参与。在科普内容中,如果趣味性很多,那么天文知识会变得比较通俗易懂。观众他就听得懂,听得懂他才会愿意听。
03在讲解过程中,有没有尝试过一些创新的方式方法?
我们其实一直在进行创新的探索,比如说我们在讲解过程中,会引用诗歌、故事,向观众解释星图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也会有一些NPC,沉浸式地让观众体验中国古代时间的文化。
这两年在活动中开发了“小小天文官”的课程,面向小高年级的学生,所以它在课程中对接了小学的课标,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活动中,比如说会有复刻古人是怎么测日影的一个场景,也会创作节气的团扇来了解节气习俗。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一直想找寻更多趣味性的、让观众更愿意参与的一些方法。让观众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古天文的成就,同时也是从科技的角度去了解中国的历史。
04在讲解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或者挑战?
在科普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就我个人而言,因为我不是天文出身的,所以如何要把一个知识点自己完全弄懂,再通过观众感兴趣的形式展示出来,这个学习、理解再展示的环节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肯定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大量的知识,不断地去吸收一些新的理念,把活动更好地展示出来。其实也离不开我们的团队,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支持,所以能让我们更好地克服困难。
05在后续的科普工作中,您认为有哪些方面可以创新?
科普工作一定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后续要把一些新的科技手段利用进来,拓宽科普的场景。然后第二也是要更深入地去了解观众的需求,只有知道了观众想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提供科普服务,丰富科普产品的路径。第三是我们积极去寻求外部的合作和其他的第三方,共同创作,来提升我们科普内容的质量和水平。
06对于未来要从事科普讲解工作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或者经验?
科普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是公众与科学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桥梁,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还是比较年轻的一个工作者,所以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够不忘初心,为科普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