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跟着节气游北京|白露已至秋色浓,京华美景醉人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跟着节气游北京|白露已至秋色浓,京华美景醉人心

来源:光明网2024-09-07 08:26

  时至白露节气,天气悄然间转凉,寒气渐生,露珠凝结,标志着暑天的闷热基本消退。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随着冷空气“转守为攻”,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加大。

  白露已至,秋色染香山。在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40号,香山公园(距市中心仅30.5公里)正以它一年中最绚烂的姿态迎接访客。漫步于古木参天的小径,每一步都踏着落叶的轻响,每一眼都饱览红黄交织的斑斓画卷。

  白露带来的微凉也悄然弥漫至雁栖湖畔,秋意愈发浓厚。在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雁水路3号,雁栖湖(距市中心75公里)在白露的映衬下,仿佛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华服。

跟着节气游北京|白露已至秋色浓,京华美景醉人心

雁栖湖美景(引自:跟着节气游北京系列—白露)

  白露轻降,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的古北水镇(距北京市中心142公里)添秋韵。踏上青石板路,穿越古桥流水,整个水镇仿佛被秋色轻柔地揽入怀中。红叶在古镇间点缀,使得古宅更添几分古朴与静谧,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白露茶,作为这一时节特有的茶品,以其独特的甘醇味道吸引着众多的茶客。民间“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谚语,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于白露前后迎来了它最为蓬勃的生长期。与春茶的柔嫩易泡、夏茶的干苦不同,白露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醇厚与沉稳,令人回味无穷。

  白露时节,正值京白梨的丰收之际,此梨以其脆甜可口、汁水丰盈、肉质细嫩著称,不仅美味,还兼具润肺清心、化痰止咳之效,尤为适宜秋季干燥天气食用。京白梨源自北京市门头沟区,尤以军庄镇的东山村与孟悟村区域为佳,那里得天独厚的气候与土壤条件,为京白梨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

  同时,北京油鸡作为源自北京郊区海淀、定安门、德胜门一带的特色品种,是国家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其肉质细嫩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滋阴补虚、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正是白露时节滋补身体的优选。

  此外,北京磨盘柿以其果大皮薄、汁多色艳、形正面洁而著称,被誉为最优质的涩柿品种。其主要产地位于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该地因盛产磨盘柿而被誉为“中国磨盘柿之乡”。

跟着节气游北京|白露已至秋色浓,京华美景醉人心

房山区磨盘柿(引自:跟着节气游北京系列—白露)

  科学顾问:胡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 硕士生导师)

  策 划:武玥彤 宋雅娟

  文字撰稿:张丽娜

  视频制作:赵浦春、钱庆、任天宇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