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来源:光明网2024-06-26 14:06

  毒品,诱人的表象下潜藏着巨大的危害。冰毒、海洛因、大麻、新型毒品聪明药……五花八门的名目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痛苦。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即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今天,在第三十七个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个问题——毒品科普与预防。

  一、常见毒品科普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大麻:大麻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大麻的变种很多,作为毒品的大麻主要是指矮小、多分枝的印度大麻的变种。长期吸食大麻可引起精神及身体变化,如情绪烦躁,判断力和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妄想、幻觉,对光反应迟钝、言语不清和痴呆,免疫力与抵抗力下降,对时间、距离判断失真,控制平衡能力下降等等,对驾车和复杂技术操作容易造成意外事故。成瘾后,能使人失去记忆,出现幻觉,时而还会促使发生残暴攻击行为。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合成大麻素:合成大麻素是一种新精神活性类物质,它的作用机制类似传统大麻,但实际使用风险和戒断症状都比传统大麻严重许多,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严重焦虑、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大麻素自出现以来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其制品多以香料、花瓣、烟草电子烟油等形态出现,代表性制品有“小树枝”“香料”“香草烟”等。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聪明药”:这是一种包含阿德拉、利他林、莫达非尼等在内的能够让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一类精神药品,一般用于治疗抑郁症、多动症、睡眠障碍等精神性疾病。该类药物服用后,虽有短时间的兴奋,但会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长期服用会抑制生长发育,损伤大脑功能,甚至导致中风及心肌梗死等极其严重的后果,是一种包装新奇诱人的伪装毒品。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笑气”:这是当下年轻人群体里被最广泛滥用的毒品替代物。之所以称它为“笑气”,是因为直接将纯度较高的一氧化二氮吸入体内,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笑声,并保持较短时间的快感。但是它极具成瘾性和危害性,长期大量吸食,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手脚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严重的会致残,或因缺氧而导致窒息死亡,重度成瘾者会产生幻觉,表现狂躁并伴随暴力攻击性行为,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二、预防、拒绝毒品的措施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对于许多人来说,第一次接触毒品,往往是因为身边有“毒”的朋友,就像李明一样。当你的朋友向你推荐来历不明的饮料、药物等产品时,请你清醒一点,所谓的“快感”,是吸食毒品所带来的“病态”!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此外,要远离易染毒的场所,比如非正规的酒吧、夜店等等,这些地方是吸毒贩毒的高危场所。如果要去这些场所,请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饮料、糖果等物品。

 国际禁毒日|“毒”海无涯,回头是岸——揭秘毒品背后的秘密

  当你发现身边人正在吸食毒品,或疑似吸食毒品,不要马上声张和当面质问,可以拨打110或者委托他人报警,第一时间与公安机关联系,及时将他们拉出毒品的深渊。

  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有一种色彩我们绝不希望看到——那就是毒品带来的灰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每个人都肩负着守护社会安宁与纯净的使命。在国际禁毒日这天,我们要向毒品宣战,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对毒品说不!

  策划:林佳欣

  文案:刘峻宇(实习)、朱棣(实习)

  部分图片由AIGC生成

  资料来源:中国禁毒网

[ 责编:武玥彤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

  • 北京长安街沿线花卉布置完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08-26 10:26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025-08-25 10:08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2025-08-25 10:00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2025-08-25 09:58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2025-08-25 09:57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孔令让研究团队首次组装了小麦远缘杂交常用物种中间偃麦草和鹅观草染色体水平的高质量基因组序列。
2025-08-25 09:54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