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表面上看,复现已故亲人能够帮助大家寄托哀思、抚慰心灵,但也可能使人长期深陷其中,造成更大的心理问题。”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张卫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AI技术的进步使其生产的影像在逼真度、清晰度和稳定性都得以提升,推动了传统肖像权与数字IP知识产权的结合,催生了以“数字人”制作为代表的新型创作模式。但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近几年来,利用通过AI技术“复活亲人”的案例并不少见,甚至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链,如何把握创新、伦理以及法律之间的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亲人是这几年的热点,我们也曾多次碰到复现亲人的需求,但是团队一直没有去做这样的应用,主要也是考虑到伦理和心理方面的一些潜在的问题。”张卫明指出,AI“复活亲人”,短期内可以弥补人们的情感缺憾,满足心理需求,但长久来看,可能会让在世者更难割舍亲人的离去,更难从痛苦中脱离出来。
谈及近年来更为常见的使用AI技术实施电信诈骗和网络攻击的问题,张卫明认为,除了进一步开展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不法分子会利用AI进行哪些犯罪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之外,还要学会用AI去对抗AI。“目前,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基于AI的网络防护技术是现在的热点。”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学生群体也带来不小影响。临近高考和毕业季,面对高考考生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如何更好地拥抱AI技术,从而去选择专业和就业的话题,张卫明表示,尽管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但目前的各类专业仍然有机会能够创造和体现个人价值。考生们可以选择擅长或者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加以攻读,并在大学期间选修或自学与AI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调整学习观念和学习模式。“修读一个专业不是对一个人的限制和定义,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难以预期的未来。”张卫明说。
记者:宋雅娟 蔡琳 肖春芳
制作:亢北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