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来源:光明网2024-01-23 10:30

  核桃,原名胡桃,原产于巴尔干至中国西南部之间的欧亚地域,是中国最早的舶来品之一。“核桃”这个名字由何而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写道:“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中华文化中对于外埠引进的物产,一般会起一个带有鲜明区别本地的特征的名字,如同产地识别码,读之一目了然。例如带“番”“洋”字的作物,一般都是从国外引入的;凡名称中带“胡”字的,大多是两汉或南北朝时期从西域或西北地区传入中国的,因为“胡”是中国人对西北少数民族与部落的统称。

  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物产引进,引进的渠道分别为西北方向的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方向。第一次就是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后,从国外陆续引进了许多农作物到国内进行栽培,核桃就是其中之一,此后逐渐成为中国常吃的干果之一。《博物志》记载:“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核桃,现在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治病良药、工业原料、家具制造中,是中国经济树种中分布最广的树种之一。

  核桃还能做染料?

  当你用手直接剥去核桃果实的肉质外皮,不一会儿,你就发现自己的手指变成了黑色,且不容易洗掉。这是因为核桃果实的青色外皮含有鞣质(又名单宁,是具有多元酚基和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是我国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之一。

  我国古代丝织技术水平领先世界,但是提取纯色包括黑色的染料非常不易。智慧的古人运用核桃果实的水浸取液与媒染剂绿矾发生化学反应能生成鞣酸亚铁的特点,上染后经日晒氧化,便在织物上生成黑色沉淀色料。这种黑料色牢度高,不易褪色。为了颜色更纯,还需要反复印染,所以在古代,黑色非常贵重,纯正的黑色一度成为皇帝们穿着的颜色。

  全身都是“宝”的核桃

  核桃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根、茎、叶、果实各有用途,可以说“全身是宝”。

  核桃仁油润香美,在古代十分珍稀名贵,仅作贡品供皇上食用,故古时称其为“万岁子”。现代研究发现,核桃种仁含油量高达70%,并含有钙、铁、磷、锌和多种维生素,可生食亦可榨油食用,对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好处。在国外,人称“大力士食品”“营养丰富的坚果”“益智果”,经常食用可使皮肤细腻光滑,减缓记忆力减退。

  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干果。因核桃一次栽培,百年收益,有“百年庄稼”“长寿果”之称,老百姓就常以它作为婚姻和爱情的象征。

  核桃的药用价值丰富,根、叶、果皮提取液都可入药,对上百种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核桃根可以杀虫;核桃种仁可温补肺肾,润肠通便,常用于肾虚耳鸣,特别是核桃仁中含有的亚油酸,可预防和治疗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民间流传一句古话:核桃不离手,能活八十九,超过乾隆爷,阎王带不走。

  此外,核桃树干木质坚韧、细致、纹理直,可供建筑和雕刻用,是很好的硬木材料。

  核桃有哪些特征?

  核桃是胡桃科胡桃属的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核桃干皮幼时呈灰绿色,老时则呈灰白色而纵向浅裂。树叶是长达30厘米的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通常5~9枚,椭圆形,长约6~15厘米,宽约3~6厘米,叶边全缘无锯齿。雄性柔荑花序下垂,长约5~10厘米,花药黄色;雌性穗状花序通常具1~3雌花。果实近于球状,外果皮绿色平滑无毛。市场上见到的核桃已经去掉了肉质的外果皮,只剩下坚硬而有皱纹的内果皮和种仁。

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300年核桃老树(白瑞兴 摄)

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核桃的奇数羽状复叶和果实

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核桃的雌花(白瑞兴 摄)

能吃又能“穿”:浑身是“宝”的核桃

核桃的雄性柔荑花序

  核桃在中国南北平原及丘陵地区常见栽培,它喜光和温凉气候,耐寒、抗旱、抗病能力强,适应多种土壤生长,尤喜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常见于山区河谷两旁土层深厚的地方。核桃是肉质根,不耐移植,也不耐水淹;但它根系扎土很深,所以抗风性较强,尤其适合种植于我国西北旷野,在莽莽沙原中尽显其劲拔、坚毅之美。故民间有传唱诗词:“核桃大树古风悠,虬干苍皮绿叶稠。”就是对它坚韧不拔的品行的由衷赞誉。

  作者:王珏(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编辑:谢芸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