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降低脑出血风险,提前预防是关键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健康生活 > 正文

降低脑出血风险,提前预防是关键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10-20 14:01

  冬日渐近,天气越来越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脑出血”,尤其需要提高警惕,它的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后果很严重。脑出血是什么?怎么识别和预防?

  一、什么是脑出血?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脑中风”的一种。这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一类严重脑部疾病。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及不良生活习惯等。

  脑出血常见诱因有突然情绪激动、过度用力、过度劳累等,因此大多在活动中发病,发病后进展十分迅速,临床症状会迅速加重。

  脑出血的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眩晕、肢体瘫痪、肢体抽搐、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并逐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既然“脑出血”这么凶险,我们该如何在早期识别脑出血呢?

  二、脑出血的常见症状

  “头晕”是血压升高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头部的昏沉感,也可表现为自己或周围事物有旋转感。因此,如果您感到头晕,请一定要测量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控制血压,避免持续高血压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头痛”是另外一个重要先兆症状,个别脑出血早期先有少量微出血,刺激脑膜表现出头痛的症状。因此反复头痛,一定要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磁共振),评估一下脑组织和脑血管有没有器质性疾病(不是所有头痛都能找到病因)。

  “呕吐”是高血压脑出血后颅内压升高的主要表现,表现为突然出现并无法控制的“喷射样”呕吐,此症状是颅内压升高的典型表现。

  “颈项强硬”即后脖梗子硬、颈肩部僵硬疼痛,也是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脑出血早期表现,如果同时伴有头痛症状,一定要尽早就诊,病情一般在几小时到几十小时内加重,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瘫痪、肢体抽搐、昏迷等严重症状。

  三、脑出血的预防

  如何预防脑出血?您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建议。

  1、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的主要风险因素。要预防脑出血,首先得控制血压。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都有助于稳定血压。

  2、改变生活方式

  戒烟:吸烟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戒烟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

  限酒: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同时还会降低脑出血后的恢复能力。建议适量饮酒,最好避免饮酒。

  饮食均衡:保持饮食均衡,尤其是减少盐分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和预防脑出血。良好的饮食习惯对预防脑出血至关重要。建议食物要多样,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适量摄入蛋白质,如鱼、鸡胸肉等;限制盐分的摄入,少吃加工食品和高糖食品。

  3、保持适量运动

  运动有助于强身健体,也能帮助控制血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此外,一些针对脑出血患者的特殊运动,如太极拳、瑜伽等,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

  4、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生活,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学习,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

  5、控制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会使血压骤然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要学会调节情绪,遇到困难时冷静应对,避免情绪失控。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也有助于预防脑出血。

  6、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是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措施。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检查。此外,针对容易出现脑出血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应加强体检频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7、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晕眩等疑似脑出血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判断病情或随意使用药物,以免延误治疗时机。在急救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争取早日康复。

  总而言之,脑出血虽然危害严重,但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就医,就能有效预防脑出血的发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关注健康,关爱大脑,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脑出血的困扰。

  作者:东潇博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外三科副主任医师

  科学性审核:王革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主任医师

  编辑:谢芸 武玥彤

  校对:闫烁(实习)

降低脑出血风险,提前预防是关键

[ 责编:涂子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党建引领温暖新就业群体

  • 又到初秋赏荷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多数地区在处暑节气时仍有高温天气出现。北方地区昼夜温差扩大,易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
2025-08-22 10:12
当罗斯海冰架上最后一抹极昼阳光悄然隐去,南极的冬季正式到来。冰原之上,完成微电网系统、氢能源系统、通信系统等建设任务后的秦岭站,如一艘灰色的方舟稳稳矗立。
2025-08-22 10:12
一部“电影”让我们一窥人类发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里程碑事件——新形成的胚胎附着在子宫内膜上的瞬间。
2025-08-22 10:11
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直径约540公里,位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是该区域最大的次级撞击构造。
2025-08-22 10:11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医生的“辅助工具”已完成了数百万次微创手术。
2025-08-22 10:10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