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小口腔”有“大文章”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小口腔”有“大文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7-14 09:45

  近日,上海市徐汇区牙病防治所的医务工作者来到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普玛江塘乡,为当地居民普及口腔保健知识并进行义诊服务。图为7月8日,徐汇区牙病防治所医生周曼莉在教小朋友如何正确刷牙。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摄

  刘敏,北京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主任医师,长期致力于龋病、牙髓病等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口腔健康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俗话说:“牙不好,疾病满身跑。”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的口腔健康不仅关系到孩子的生长发育,还对其一生的健康有着深远影响。儿童青少年有哪些常见的口腔健康问题?应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牙齿?北京口腔医学会科普部部长、主任医师刘敏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解读“小口腔”里的“大文章”。

  保护孩子口腔健康从备孕开始

  “我家孩子从小认真刷牙,也很少吃糖,怎么牙齿还是那么糟?”“保护孩子的口腔健康,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家长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很多人说口腔保健要从孕期抓起,因为宝宝的乳牙在妈妈怀孕期就开始发育形成了。其实,我们建议妇女在怀孕前就做好口腔的自我保健,因为孕妈妈的口腔健康与其自身以及胎儿的健康都密切相关。”刘敏介绍,有研究发现,患牙周病的孕妇出现早产和生出低体重新生儿的风险增加;如果孕妈妈口腔内有多颗未经治疗的龋齿,在孕期可能发生牙疼又不便治疗的情况,在宝宝出生后,致龋细菌可能通过母子亲密接触传给宝宝,增加宝宝的患龋风险,“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的监护人,包括孩子的爸爸、奶奶、姥姥等,都可能把口腔中的致龋细菌传给婴幼儿,建议都要进行口腔检查和治疗;育龄期夫妇在备孕时更要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做到不带牙病怀孕,给孩子的口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提出,开展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服务,将口腔健康知识作为婚前体检、孕产妇健康管理和孕妇学校课程重点内容。

  生命早期1000天是指从女性怀孕的胎儿期(270天),到孩子出生后两岁(730天)这一阶段,这1000天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一个人生长发育的“机遇窗口期”。刘敏表示,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非常有意义,婴幼儿的乳牙从发育到萌出基本都在此期间。

  “人的一生共有两副牙列:乳牙列和恒牙列。乳牙列由20颗乳牙排列而成,上、下颌各10颗。”刘敏介绍,新生儿刚出生时没有牙齿,出生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第一颗乳牙,到2岁半左右20颗乳牙基本萌出完毕。到了6岁,孩子开始长出恒牙替换乳牙,恒牙一共有28—32颗,约在12岁左右时完成全部替换。

  孩子7岁前需由父母帮忙刷牙

  对于孩子而言,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清洁口腔?

  “宝宝还没有长牙时,就可以开始清洁口腔了,最晚从长牙后开始刷牙。”刘敏介绍,在长牙前后,牙龈会有肿胀、发痒等不适,宝宝可能有哭闹不安、流口水等,家长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蘸些凉白开擦拭牙龈来缓解宝宝的不适,让宝宝逐渐适应清洁口腔,为长牙后养成刷牙的习惯打好基础。

  “从预防龋齿的角度出发,宝宝下面两颗乳牙露头后,就可以开始刷牙了。”刘敏建议,家长要尽快过渡到用正常牙刷给宝宝刷牙,普通刷毛的牙刷清洁效果最好、使用最方便。3岁前,宝宝还不会漱口,每次刷牙用大米粒大小的牙膏;随着牙齿萌出的增多,牙缝逐渐变小,建议使用牙线来清洁邻面的菌斑软垢。3岁后,宝宝会漱口了,推荐使用黄豆粒大小的牙膏来刷牙。7岁以下的孩子自己不能独立把牙齿刷干净,父母要坚持每天早晚2次帮助儿童清洁口腔,睡前1次尤为重要。口腔清洁包括刷牙和用牙线,注意要面面俱到,不能有遗漏。同时,推荐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孩子7岁以后,一般能自己提供基本的口腔卫生保健(刷牙和使用牙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定期检查牙齿是否清洁到位。此外,父母还要定期带孩子接受专业的口腔检查,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

  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关键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为70.9%,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为34.5%,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未经治疗的龋洞不会自行愈合,如果不进行干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为什么儿童龋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的患龋增加往往和经济相关,很多国家都有这种经验——经济发展好了,国民吃的食物精细化程度提高了,细的、软的、含糖的食物摄入增加了,患龋情况也就逐渐增多。”刘敏强调,家长是孩子口腔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尤其在孩子1—2岁时,要注意科学喂养。

  “如果宝宝1岁后含奶瓶入睡(包括母乳和配方奶),龋齿的发生几乎不可避免;宝宝1岁后吃夜奶(包括母乳和配方奶),也几乎等同于得龋齿。”刘敏说,龋病是口腔中的致龋菌分解糖分产酸、腐蚀牙齿的结果,宝宝的龋齿也一样:奶中的糖分被致龋菌发酵产酸,乳牙长期浸泡在这种酸性环境中,牙体组织容易遭到破坏,形成龋齿。含奶睡觉和夜间频繁吃母乳是发生乳牙龋最主要的原因,1周岁后的宝宝不建议再喝夜奶;1岁以后的宝宝,除喝奶外,会逐步尝试少盐、少糖、少刺激、淡口味的辅食,宝宝不会漱口,喝完奶或吃完辅食后可以给宝宝喝几口温白开水,可以达到简单清洁口腔的目的。此外,温白开水也应是宝宝的日常饮用水,不要添加蔬菜汁、维生素、钙片等,如果需要补充上述营养,应在短时间内喝完,不应作为日常饮水。

  既然糖是引起龋齿的主要原因,为预防龋齿,是否应该严格控制孩子对糖的摄入?

  “一味地强调控糖并不科学。”刘敏强调,控制吃糖频率比控制吃糖量更为关键,想给宝宝吃糕点或零食时,可以适量随餐吃,但要尽量避免两餐之间摄入零食。想给宝宝喝鲜榨果汁、蜂蜜水等含糖的饮料时,可以改用杯子或碗和勺子喝。进食后记得刷牙或漱口,以减少糖分在牙齿表面停留的时间。

  做好自我保健是预防龋齿的根本

  有人认为“乳牙坏了不用治,反正迟早要换掉”,这个观点对吗?

  “当然不对。乳牙坏了影响孩子的咀嚼、发音,引发的炎症和疼痛是现实的。乳牙如果坏得严重,恒牙的发育也会受影响。”刘敏说,乳牙是恒牙发育的指南针,每颗乳牙下面都有一颗正在发育的恒牙胚,乳牙坏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有可能影响下面的恒牙胚胎和以后的恒牙健康;如果乳牙因为严重龋坏而过早拔除了,可能导致以后恒牙萌出的空隙不够而长出参差不齐的牙齿。

  “恒牙列中最早萌出的牙齿是第一恒磨牙,它在乳牙列的最后面,是一个大牙,上下左右各一颗,共4颗。由于它常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所以又叫‘六龄牙’。”刘敏说,第一恒磨牙特别重要,而且容易龋坏,还被很多家长误认为是乳牙,必须重点保护,第一恒磨牙有一个专属的防护措施——窝沟封闭。

  “当我们张开嘴,能看到后边大牙的咬合面(咀嚼食物的一面)是凹凸不平的,凹陷的部位就叫窝沟。有些孩子的窝沟比较深,食物和细菌嵌塞进去,家长很难用牙刷清洁到位,蛀牙很容易从这些缝隙开始,医学上称这种龋为窝沟龋。”刘敏说,窝沟封闭是国际上成熟的预防第一恒磨牙龋坏的适宜技术,也是中国儿童口腔公共卫生项目的主要干预措施。它是指把材料涂布于牙齿的窝沟点隙,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把牙齿的沟裂点隙填平,这样一方面食物残渣不容易滞留在牙齿表面,另一方面口腔清洁变得更容易。

  当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窝沟封闭。专家介绍,孩子患龋风险高,窝沟深、不容易清洁,就需要进行窝沟封闭。如果窝沟浅,孩子患龋风险低,就不需要封闭。如果第一恒磨牙已经龋坏,需要补牙,也不能封闭。除了窝沟封闭,为适龄儿童进行牙齿涂氟也是常见的预防龋齿的做法。

  “窝沟封闭和涂氟只是防龋的方式之一。”刘敏强调,做好自我保健才是预防龋齿的根本——少吃零食、吃健康的食物、进食后充分漱口、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有效刷牙、使用牙线,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才能保护好口腔健康。王美华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