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冠超八次会送命?谣言!重复感染症状反而变轻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新冠超八次会送命?谣言!重复感染症状反而变轻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06-06 08:39

  新冠病毒来了一个回马枪。随着“二阳”人数的增多,一些人开始担心多次感染会让病毒在体内累积,造成症状叠加,甚至有传闻称人最多可以感染八次,再多就没命了。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发布,对上述说法予以辟谣。此外,还有更多健康流言此次被“集中打击”。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抽血检查会降低人体免疫力

  真相网传抽血会抽走具有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也会移除对身体重要的物质电解质、维生素等。甚至误认为一个人病得越重,抽血检查就越多,这让许多人一直卧床不起,乃至提前死亡。

  其实,抽血不会伤身。一般抽血检查的血液量不会超过20毫升,而人体平均有4000毫升血液,且具有自动再生的功能,抽少量血液,并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

  虽然构成人体免疫力的主要细胞是白细胞,但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比例较大,而白细胞较少。一般献血200~400毫升会失去人体白细胞总数的1%~2%,而在抽血后1~2小时内,失去的白细胞又会恢复原来的数量。因此,抽血后不会失去很多白细胞,也不会使人免疫力下降。

  流言 哮喘患者都会“喘”

  真相没有喘息症状就一定不是哮喘吗?对于哮喘,不少人还停留在电影、电视剧里那些“气促、呼吸困难”的表现上。其实,这些都只是哮喘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当患者遇见冷空气及干燥空气等刺激时,容易哮喘发作。典型的哮喘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

  不过,临床上还有很多不典型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胸闷变异性哮喘,以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状;隐匿性哮喘,没有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典型症状,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

  流言 喝柠檬水会长结石

  真相结石的成因很多,遗传、代谢、解剖结构和饮食都是主要因素,其中以饮食最受关注。从成分来看,体内的结石以草酸钙为主,饮食中的大量草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结石的生成,如菠菜、芹菜、韭菜等蔬菜中的草酸含量就很高,但这其中并不包含柠檬。

  与草酸遇到钙质形成难溶物不同,柠檬中富含的柠檬酸与钙结合后形成的四水柠檬酸钙,是可以微溶于水的。同时,柠檬酸在肠道内的微酸性特质,还能促进钙、铁、锌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吸收,对健康有益。

  流言 “倒挂控水法”能救溺水者

  真相网络上流传着一个“经典”的抢救落水者画面——施救者提起溺水者双脚倒立抖动,或是倒背着溺水者跑,试图将溺水者体内的水先“控”出来,再进行心肺复苏。

  然而,这种被认为抢救成功率更高的方式并不可取。

  抢救溺水,要记住“一不做四做”。“一不做”指溺水者营救上岸后,一律不控水。网上那些倒背着溺水的孩子四处跑的方法,是绝对错误的,不可能将水排出体外,还可能让溺水者胃中的食物倒流,加重呼吸困难。倒挂控水并不能补充溺水者血液中的氧气,控出的水也大部分为食道和胃脏中的水。对于已经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的溺水者,及早开始心肺复苏术才能拯救患者。

  “四做”是处理溺水者的四个正确步骤:第一,立即将溺水者救离水中,迅速判断是否呼吸、心跳停止。第二,拨打急救电话120,就近取来AED。第三,对呼吸、心跳已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仍应按ABC(开放气道—吹气—按压)的复苏操作顺序。如无呼吸、有心跳,则只吹气(每分钟12~16次),无须做胸外心脏按压。第四,如有外伤,及时处理,尤其头、颈部损伤。

  流言 人最多感染8次新冠

  真相 随着新冠疫情的反复,网络上随即出现“一个人不管多健康强壮,最多只能感染新冠8次,第9次人就没了”的说法。真实的情况是,一个人多次反复感染新冠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人而言,“最多只能感染8次”的说法毫无科学性,且再感染后普遍症状较轻。

  目前的观察研究均表明,新冠再感染后的症状会越来越轻。机体在首次感染后即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力,即使随着时间推移,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水平逐渐下降,再次感染后,身体通过回忆反应,免疫水平也能很快再次增强,杀灭体内的病原体。因此,重复感染后症状并不会变得更重。

  另外,病原体在传播流行的过程中,通常自身也会朝着致病性逐渐减弱、感染能力逐渐增强的方向发生变异。

  如果确实担心反复感染的问题,60岁以上的老人和有基础病的人,可以进行疫苗和加强针的接种。去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尤其是医院,尽量全程佩戴口罩,回到家后及时洗手消毒。

  流言 可要求切子宫解决痛经

  真相近期,网传子宫腺肌病患者可通过做子宫切除手术解决痛经和贫血的问题。然而,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式要根据症状轻重、年龄大小、有没有生育要求而定。

  一般来讲,医生会先用药物缓解,如果药物缓解不了且还有生育的要求,医生会切除病灶。只有在症状特别严重,且没有生育要求,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子宫全切术。

  数据显示,35%的子宫腺肌病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但是有40%-50%的表现为月经周期的出血量过多,还有15%-30%会表现痛经。子宫腺肌病的治疗要根据症状轻重、年龄大小、有没有生育要求而定。

  医学伦理的基本要求有四个:第一,患者利益至上;第二,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第三,不伤害;第四,医疗资源的公平公正。其中第三点“不伤害”就意味着如果患者的子宫没有切除的指征,医生绝不会给患者切除。如果没有指征医生却给切除了,那这个医生就违反了医学伦理原则,也违反了医师法的规定,会受到很严重的行政处罚。

  流言 是否肥胖就看体重

  真相 只要体重不超标就不算肥胖?非也,肥胖与否需要考量多个“技术参数”!

  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人们常用的标准是“身体质量指数”(BMI)。它是用一个人的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得出的。如果这个数值在18.5到23.9之间,就为正常体重,超出则属肥胖。

  此外,是否肥胖除了看体重高低,还要看体脂率。身体总脂肪量跟体重之间的比例称为“体脂率”,一般健康的年轻男性体脂率不超过20%,女性不超过30%。如果超过这个值,即使体重标准,也是体脂超标。

  在体重和体脂率的基础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值“腰臀比”,也就是腰围与臀围之间的比例。如果男性腰臀比大于0.85,女性大于0.8,那么就算体重正常,也有可能属于腹部脂肪堆积过剩,甚至达到“腹型肥胖”,这种肥胖给身体带来的潜在危害会更大。

  流言 睡硬板床能治腰椎病

  真相江湖传说“饱受腰椎病痛困扰的人最好选择硬板床睡觉,能治病”,然而这是一个误区,不少人认为“硬板床”就是指硬床、光板床。其实,硬板床是相对于欧美人习惯的软床垫而言,硬板床不是指硬床,更不是光板床,在其硬板上还要铺若干垫褥。

  专家介绍:人体正常脊柱生理结构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如果床垫过于柔软,则不能提供适当的脊柱支撑;而床垫太硬,则会过度依赖肩、髋支撑,同样会造成脊柱扭曲;中软床(硬板床)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体曲线,脊柱扭曲最小。

  那么,如何把握床板上床垫的硬度呢?要记住“3:1原则”,即床垫不能硬到不变形,也不能变形太大。3厘米厚的床垫,手压时下陷1厘米,10厘米厚的床垫下陷3厘米,这样的比例软硬适中。

  然后,平躺在床垫上,伸手在脖子、腰部和臀部到大腿这三个明显弯曲的地方摸一摸,看是否有空隙。再向一侧翻转身体,用同样的方法试一下身体曲线凹陷部位和床垫之间是否有空隙。如果手能轻易在缝隙中穿插,就说明床太硬了;如果手掌紧贴缝隙,就证明此床垫贴合人体曲线。

  此外,选择床垫时除了参考软硬度和贴合度,还需要参考三个因素:性别、体重、年龄。女性适合有弹性的床垫,男性则相对较硬;身材纤瘦适合稍软的床垫,肥胖之人要睡硬一点的床垫;婴幼儿要选择中等偏软的床垫,儿童和青少年则不宜睡过软的床垫,以免对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老年人韧带松弛,尤其是骨质疏松症患者,建议选用略微偏硬的床垫。

  当然,缓解腰痛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不要幻想换一张床或者换个床垫就能彻底解决。日常的保养和康复锻炼、避免过度使用腰椎、出现问题时积极应对,都是缓解腰痛的重要环节。

  文/记者 李洁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理响中国】开大门走大路,发展自己惠及他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