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京落幕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直播服务系列活动> 科普资讯 > 正文

“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京落幕

来源:光明网2023-05-29 14:18

  布谷声中夏令新,五月榴花照眼明。5月25日-27日,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复赛和决赛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主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承办,由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支持,是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活动周全国性重点示范活动。

“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京落幕

  比赛设气象科技知识竞赛、气象文化创意赛两个赛道。气象科技知识竞赛赛道内容广泛,题目特别加入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气象科技成就的相关题目,让气象部门科技资源走进课堂,让相关专业师生更了解气象科技发展需求。来自3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6支队伍的230余名选手参加了气象科技知识竞赛,12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文化创意赛。经过初赛、复赛以及决赛第一轮淘汰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四支队伍进入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冠军争夺赛。经过一路过关斩将和加赛,最终浙江大学获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亚军,北京大学获季军。

  在本次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中,许多优秀作品涌现于气象文化创意赛道之中,通过舞台剧、歌舞、民乐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中华文化之美、弘扬气象科学精神,传递了“气象万千、强国有我”的精神核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创舞蹈《气象198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话剧《遥远的家》、河海大学的民族室内乐合奏《山语·幻》获得气象文化创意赛道一等奖并在闭幕式上展演。

“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京落幕

  冠军争夺赛暨闭幕式上,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臧海佳表示,当前气象部门正在开展“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希望今后依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为高校师生互学互鉴互动、深度融合交流创造搭建更多平台,激发青年学子科学报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永续传承。

“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京落幕

  活动期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还开设了集知识、文化、互动为一体的科普集市。“摊主”有来自全中国气象局开放实验室、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相关领域高科技企业的科普达人,也有来自校内科技社团的青年学子,现场通过实际演示、体感互动、手工制作等主要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气象科技的奇妙。

  本次竞赛决赛通过光明日报APP、光明网、科普中国、知乎、哔哩哔哩等平台直播,观看人数达403万人次。

  据悉,本次竞赛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具有一定气象基础知识的在校学生开展,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气象事业科技创新成就,提升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气象科学素质,增强创新自信,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气象事业。(文/吴琪琼;图/林雯、崔周舟、周宇晗)

  点击观看【科普中国直播】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决赛直播回放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云南盐津: 小竹子做成大产业

  • 三支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成员信息文件公开展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