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3-01-28 19:20

  作者:高三基 徐良年 邓祖湖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蔗是全球第五大宗农作物,全世界80%的食糖和40%燃料乙醇的原材料都来自甘蔗。甘蔗糖约占我国食糖总产量的90%。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33°至南纬30°之间,其中以南北纬25°之间为主,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甘蔗。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甘蔗是全球和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甘蔗最早记载于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迄今大约5000年前,古印度《阿闼婆吠陀》典籍就有记载;公元前296年,屈原所作的《楚辞·招魂》中有“胹鳖炮羔,有柘浆兮”的记载,这里的“柘浆”就是甘蔗汁。

  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对甘蔗情有独钟,留下许多诗词,其中,北宋文学家苏轼一首诗作:“老境於吾渐不佳,一生拗性旧秋崖。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青青竹一排”,指的就是中国甘蔗的传统栽培品种——竹蔗。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黑皮果蔗(右)和黄皮果蔗(左)

  甘蔗是“补冬”的美食之一,性味甘、平、涩,甘味能补能缓,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于是,立冬吃甘蔗,蜜甜如蔗境,寒冬暖如春。甘蔗寓意着生活甜蜜幸福,事业节节高升。印度女财神拉克西米Laxmi一只手持握甘蔗,是财富的象征。福州人祭灶供品必须有甘蔗,而且一定要完整地保留甘蔗头。这样才有“节节高”和“金榜题名”之意,寓意吉利。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印度女财神拉克西米(左图来自Hunsigi编著书籍,1993年)

  一、百年蔗的发现

  一般说来,甘蔗宿根的寿命3-6年,在西印度洋普格里卡岛寿命最长的甘蔗宿根,也只有25年,但是,在福建省松溪县有全球现存最古老的宿根甘蔗——百年蔗,宿根栽培长达290多年。1959年5月,经我国已故著名甘蔗专家、原福建农学院周可涌教授考证,百年蔗分类上属于甘蔗属中国种的竹蔗。1959年11月和1964年5月,原福建农学院联合有关单位成立调查组,对百年蔗进行专门调查,经过察看了万前村魏姓族谱和全面分析,证实“百年蔗”种植于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百年蔗作为“风水蔗”而有幸被当地村民世代保留下来。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最早松溪百年蔗报道(《福建日报》,1958年8月6日)

  二、分类学地位

  甘蔗在分类上属种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为禾本科甘蔗属植物。甘蔗属包含有中国种S. sinense、热带种S. officinarum、印度种S. barberi、割手密S. spontaneum、大茎野生种S. robustum和肉质花穗野生种S. edule,前三者属于原始栽培种,后三者属于野生种。除了肉质花穗野生种,其余5个原始种在甘蔗杂交育种上有利用价值。

  据国家福建农林大学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研究结果,表明百年蔗是中国的热带种与割手密天然杂交品系,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驯化形成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品种。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热带种、割手密、百年蔗

(割手密照片由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勤南博士提供)

  三、植物形态特征

  甘蔗形态特征与禾本科植物一样,为单子叶,须根系,茎有节,每节着生一叶,叶互生,叶鞘包住茎,节上有芽,芽亦互生,完全花,颖果。甘蔗根按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种根、株根(苗根)、气根。百年蔗种性特点是分蘖力强,根系发达,有发达的地下走茎,宿根性好,耐寒耐旱,耐粗放栽培,糖分较高。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百年蔗地上部植株形态学

  (1)百年蔗蔗茎。小茎,多居于1.5-2.0厘米间。茎皮绿色曝光后黄绿色,叶较长较披垂,叶鞘包茎紧,难脱叶。

  (2)百年蔗地下芽。芽萌发生长情况有三类:一是有许多先向下生长,然后再转向地面生长。二是有的芽先水平生长到10-25厘米,再转向伸出地面。三是直接伸出地面。由于这三种情况的交替,使得宿根蔗的节位不会提高,更用不着烦心无土可培了,节位的降低也有利于冬季的御寒。

  (3)百年蔗根系。表系和驻扎根系均甚发达,尤其宿根蔗的深根系比新植蔗的根系更发达。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百年蔗地下走茎

  四、当地栽培技术

  百年蔗为什么能够宿根如此之久,除了特有种性之外,栽培管理技术也是关键因素。

  (1)松溪百年蔗一般在每年清明前后萌发新芽,在“立冬”前后收获。采用快锄入土3厘米处砍断,留在土中的茎长约10厘米左右。这样可以防止冻害烂头,也防止暴露空中干枯。

  (2)在“清明”前后进行破畦松兜,有利于切断部分表根及驻扎根,促进新根生长,促进蔗兜基部的芽萌发生长。

  (3)百年蔗植株细长,在成熟后期易出现倒伏,要结合培土用竹子搭建支架,防止其倒伏。

  (4)百年蔗易感花叶病和甘蔗绵蚜,宿根蔗栽培管理上注意防止花叶病传播,及时防止甘蔗蚜虫和绵蚜。新植蔗建议采样脱毒健康种苗种植。

  五、开发利用价值

  百年蔗连续宿根栽培至今长达295年,还能保持相当的产量,是史无前例的创举,在科研和营养上有很好的研究利用价值。

  (1)解析强宿根特性性状。据当地老农谈,多年宿根的百年蔗每年补缺株不到一成,补缺株的种苗也是由本蔗田分株而来。表明百年蔗具有很强的宿根特性,值得深入研究。

  (2)探析耐连作特性机制。百年蔗母株种植面积约0.7亩,连作时间长达近300年。从土壤微生物、土壤营养、植株根系特性等方面,研究百年蔗耐连作机制。

  (3)挖掘抗寒优异基因资源。松溪县,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麓东南侧,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冬季有霜冻,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6℃。百年蔗地下芽生存在低温条件下,翌年还能萌发,表明具有很强的抗寒性。

  (4)开发百年蔗的营养价值。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结果,百年蔗含有丰富的功能活性物质,如多糖、多酚、甾醇、黄酮、三萜类等,这些都是目前植物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重点。

智惠农民 | “百年蔗”——甘蔗属中国种的传奇

[ 责编:姜楠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