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1-17 16:38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保护要求不断提高。而生物入侵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对外来入侵物种的了解及科普在城市生态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世纪90年代入侵我国的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威胁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现在已经在多个地级市广泛分布,并且呈迅速扩散蔓延趋势。

  黄顶菊是什么?

  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桔梗目,菊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黄顶菊的原产地位于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因此也叫南美黄顶菊。经过国家之间的引种,黄顶菊种子被意外引入亚洲,在2001年,中国首次在河北衡水一带发现了这种植物。目前中国的沿海一带、华北、华东以及华中等地区都遭受黄顶菊的危害,是一种难以治理的杂草,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于2007年将黄顶菊列为入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黄顶菊(图源:高贤明等)

  黄顶菊的植株高低差异很大,株高20-100厘米不等,最高可达3米。茎呈紫色,带短绒毛,叶子呈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黄顶菊的花冠鲜艳,花为鲜黄色,一般以单群居生长,可在北方的7月下旬出现花序,8月底至11月上旬种子成熟,温度降至10℃以下时大部分黄顶菊开始枯萎。黄顶菊具有抗逆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以及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等特点,其可以与本地植物争夺营养和生长空间,进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我国的植物生物多样性,威胁我国的生态安全。

  黄顶菊有何危害?

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黄顶菊抗逆性强(图片来自网络)

  在生存方面,黄顶菊的根系发达,可以和本地植物争夺营养和水分,不仅如此,黄顶菊的根系还会分泌阻碍植物生长的有害物质(化感物质),当其他植物接触到这种分泌物时,会被抑制生长甚至导致死亡。例如,当黄顶菊入侵棉田后,首先会争夺棉花的养分,并且株高较高的黄顶菊比棉花高很多,会阻碍棉花的光合作用。之后,黄顶菊分泌的化感物质会抑制棉花生长甚至导致棉花死亡。有统计研究表明,黄定于对于棉花的致死率高达70%。

  除了危害经济作物之外,黄顶菊还可以和本土菊科植物进行杂交,可能会进化出危害更强的物种。

  黄顶菊如何防治?

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铲除黄顶菊(图片来自网络)

  对黄顶菊的防治主要有3种主要防治的方法:

  植物替代防治法,种植牧草、花卉、高大植株、本地杂草等植物,利用这些植物的出苗早于黄顶菊、生长高度高于黄顶菊或生长势强等特点,建立替代种群,有效填补黄顶菊生态位,使黄顶菊的生长受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抵御黄顶菊入侵。

  化学防治,使用真菌或除草剂对黄顶菊进行喷洒,但是除草剂为化学制剂,容易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农田环境,在使用除草剂时应开展相关试验筛选出最佳施药时期、浓度和剂量。

  昆虫防治,选用棉铃虫、瓢虫、菜青虫、蚱蜢等昆虫,对黄顶菊的叶片进行咬食,对环境伤害小,但是效果并不佳。

  目前,我国科学家对黄顶菊的防治已经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研究,并且已初具成效。但是黄顶菊的扩散势头仍然非常猛,最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防控认识不到位,因此广泛通过电视台报纸、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详细地介绍科普黄顶菊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特性,广泛宣传黄顶菊的严重危害性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李婉宁(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侵物种黄顶菊——养分抢夺之战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长八甲遥五火箭成功实施转运

  • 全国冬小麦播种近七成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