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中国智惠农民> 农科前沿 > 正文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来源:光明网-科普中国2022-11-16 17:22

  我国地大物广,生态系统丰富,外来入侵种进入我国后,很容易找到栖息地,因此,我国一直面临着生物入侵的危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2008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出版了《入侵生物学》《生物入侵:预警篇》《生物入侵:检测与监测篇》《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生物入侵:管理篇》等一系列专著,以应对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侵害。紫茎泽兰在2010年中国西南大旱后疯长蔓延,严重威胁到农作物的生长。目前已在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里,排在第一位。

  你了解紫茎泽兰吗?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拥有一个美丽的名称,曾经也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引入欧洲一些国家,所以有此名也不足为怪,观赏植物大多有一个雅名。但你可不要被它的美丽迷惑,它可是入侵植物里面的头号霸主。紫茎泽兰又被称为破坏草、解放草、臭草,破坏草等。它所到之处,地力枯竭、寸草不生、林木受害、牲畜被毒、河鱼死亡、庄稼减产。紫茎泽兰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干旱贫瘠的荒坡隙地、墙头、岩坎,在石缝里也能生长。

  植株高20~150厘米,最高可达2米,茎直立,呈暗紫褐色,茎枝被白色、灰色或锈色短柔毛,叶对生,叶片呈三角状卵形、菱状卵形、菱状三角形或近三角形,长4~10厘米,宽2~7厘米,边缘具圆锯齿,头状花序通常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或复伞房花序,有40~50朵小花。花序直径约1.5毫米,无毛,具多数小窝孔。花冠白色,极稀淡黄色或淡红色,长3.5~4毫米,冠管极细,与冠檐近等长或稍长。每株可年产瘦果1万粒左右,借冠毛随风传播。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紫茎泽兰(图片来自网络)

  紫茎泽兰是害群之马吗?

  紫茎泽兰被称为害群之马,一点都不冤。至于为什么,我们逐条来看。首先,它破坏牧草、侵占草场,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由于紫茎泽兰具有很强的化感作用(它可以通过根茎叶释放一些可以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根系发达,跟牧草争夺养分的能力强,并且还能破坏土壤肥力结构,严重影响牧草的生长;其次,它破坏植被多样性。紫茎泽兰可以在入侵农田、林地、牧场等环境的过程中,抑制周围植物、农作物的生长,久而久之环境里就只剩下紫茎泽兰一种植物,十分霸道;紫茎泽兰在路旁沟边长得非常繁茂,枝叶十分密集,往往阻碍交通、堵塞水渠,受害地区在秋收秋种季节,还需要先抽调劳力清除障碍,才能保证道路、水渠畅通,才能使农事活动正常开展;最后,它严重影响人、畜健康。紫茎泽兰植株内含有芳香和辛辣的化学物质和一些我们尚未了解的有毒物质,其花粉能引起人畜过敏性疾病、会引起马患气喘病,往往有家畜因误食引起中毒或死亡的事件发生。如果用紫茎泽兰植株来垫厩,还会引起牛马烂蹄。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紫荆泽兰大规模生长(图片来自网络)

  如何防治紫茎泽兰?

  目前科学家们也在想方设法地从人工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各方面去抵御紫茎泽兰的入侵。具体的防治手段如下:(1)生物防治:泽兰实蝇对植株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野外寄生率可达50%以上。(2)替代控制:用臂形草、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3)化学防治:草甘膦、敌草快、麦草畏等10多种除草剂对紫茎泽兰地上部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对其根部防治效果较差,而且这种方法会造成环境污染,药物飘散还会使邻近作物产生药害,而且用量大、成本高,易使紫茎泽兰产生抗药性,效果还会受到季节的影响。(4)人工拔除:是最无奈、最费力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法。

  生物入侵作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当前最棘手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加剧。外来入侵种的生态代价是造成本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不可弥补的消失以及物种的灭绝,构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因素。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产量与质量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鉴于此,加强对入侵物种的防治刻不容缓!

  作者:唐真真(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

  科学性把关:徐乐天(湖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植物头号杀手”紫茎泽兰强势入侵

[ 责编:谢芸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一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

  • 海报丨山河如愿,英雄回家!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这是智能滴灌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灌溉量,既让植物不缺水,又能节省水资源。”日前,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慧泉小学,一群小讲解员正在向大家讲解智能滴灌系统的奇妙之处。
2024-11-28 02:50
11月27日10时,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一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升空,将搭载的光传01、02试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11-28 02:50
走进永川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一个巨大的视屏映入眼帘。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电子地图及城市各领域管理问题处置进展,大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监测、分析和处置,整个永川区的城市运行状况一目了然。
2024-11-28 02:45
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记者看到一座座农家屋舍的外墙都装有一台设备,连着地埋井,旁边还放着三块光伏板。迎着寒风,记者走进村民康凤英家,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2024-11-28 02:40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
2024-11-27 09:42
清晨,夜晚的寒气还未完全消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十六团新开岭镇的青蟹养殖基地旁就围满了人。随着一声令下,捕捞工作正式开始。工人们熟练地捞起蟹笼,一笼笼肥美的青蟹被拉上了岸。
2024-11-27 01:55
26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办的“中国天眼”(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2024-11-27 02:20
记者张晓华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6日,国产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通信卫星正式在轨交付印度尼西亚。该卫星可覆盖印尼全境,为该国提供高性价比的高通量宽带通信服务,助力其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4-11-27 02:20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微纳光子学与材料国际实验室杨建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金属表面极端拒水性持久保持的关键难题。这一突破不仅为超疏水领域开辟了广阔前景,还为基于原子尺度调控的高性能材料表面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2024-11-27 02:20
曾经,王大军口中的这片地,长期被海水倒灌浸泡,干涸后的土地泛白龟裂,土壤含盐量最高达14‰,酸碱度接近8.5。”牛玉生说,新技术适合规模化施工,创造了低成本、高效率、肥效持久、快速施工的盐碱地改良新模式。
2024-11-26 09:32
科学的传播对象不是少数人,是全体公民,要分门别类地对不同的人群,如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等,有的放矢地开展科普工作。在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相得益彰……”  两三分钟五六百字的开场白,其文风是科学性与普及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高度融合;是数学与文学,科学与艺术珠联璧合的典范。
2024-11-26 09:29
近年来,各地高校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参与并主导重要科研平台的建设,成果颇丰。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融合育人共同体,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2024-11-26 09:28
当前正值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时期,森林草原火险形势如何、如何针对性做好防范工作……记者就此采访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
2024-11-26 08:57
乙型流感的宿主相对单一,目前仅在人类和海豹中发现过乙型流感病毒,少量动物在实验条件下可以感染乙型流感,如雪貂或小鼠。
2024-11-26 08:56
专家表示,儿童容易同时合并多种病原体感染,需要根据查体、病情、病原学检测结果、所在地区病原体流行情况等综合分析,进而合理用药。
2024-11-25 16:36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图②:大洋86航次任务期间,潜水器布放前,技术人员拆除“蛟龙”号限位销和潜水器系固。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供图  图③:执行中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在阿蒙森海开展大洋考察作业。
2024-11-25 09:23
银河系外恒星WOH G64的特写照片。这颗新拍摄的恒星WOH G64位于大麦哲伦星云中,大小约为太阳的2000倍,被归类为红超巨星,是人类已知最大恒星之一。团队还发现了一个紧密围绕该恒星的“蛋形茧”,这种形状可能与垂死恒星在爆发成为超新星前,剧烈喷射物质有关。
2024-11-25 09:21
由于依赖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并纯化淀粉,生产纳米纤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和水。此次,研究团队使用静电纺丝的技术,制作出直径仅为372纳米(一纳米是十亿分之一米)的意大利面,比某些光波的波长还要窄。
2024-11-25 09:2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