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吗?来看看关于“宽恕”的心理学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吗?来看看关于“宽恕”的心理学

来源:光明网2022-11-16 15:37

  编者按:11月16日是国际宽容日,生活不易、少些叹气,学会宽容则是获得快乐的秘方。说到宽容,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宽容别人。其实,在人生中,学会宽容自己也非常重要。

  作者:唐义诚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委副秘书长

  心理学家泰勒曾在一本书里,解释了什么是“宽恕”。宽恕这个词,表面的意思就是原谅对方。这当然是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的良好品质。很多人也能进一步地理解:原谅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然而,为什么我们很难宽容他人?是否所有的事件都值得被原谅?过度宽容有哪些坏处?这篇文章中,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聊聊宽容这件事。

  原来“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才是人之本性

  假设你在路上走得好好的,突然迎面走来个脚步很快的人,ta碰撞到了你的肩膀,就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人海中了,这时,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会是:“这个人没长眼睛吧?路上人这么多还走这么快?赶着投胎不成?连句对不起都不会说,真是脑子有病,道德也有问题!”还是:“这个人应该不是故意的,估计是赶着去做紧急的事情。路上挤得水泄不通,可能对方本来想说一句对不起的,但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连撞到了谁都认不出。”

  研究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情况,我们会选择前者,这种“宽于律己,严以待人”的认知偏差源于心理学上的「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告诉我们:因为当我们评价一个人、解读对方行为的时候,总会忽略 ta 可能所处的情境,而直接把行为本身的好坏,归咎于这个人的内在品质。而如果反过来,今天是我们撞到了别人,换做我们评价自己的时候,我们会为自己任何看来不恰当的行为,找各种各样的 “情境借口”——“我不是故意的,我是赶着去做要紧的事情,刚才路上人太多没看到 ta,所以才碰到 ta 了。想要道歉来着,但已经来不及回头了。”这不是要分清到底谁对谁错,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定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还没摸清情况的时候,我们要苛责别人的内在品质,总能找到千百个理由;而我们要原谅自己,也总能找到千百个外在借口。

  有一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基本归因错误”。纳波利坦和戈瑟尔斯在一个大学邀请大学参加试验,实验的内容是让这些大学生依次与一个女性交谈,这个女性时而热情,时而冷漠。进行实验前,实验者事前告知了一半的学生,这位女性时而冷漠时而热情是他们故意安排的。最后结果显示,就算是提前告知了一半的学生,这位女性时而冷漠时而热情是故意安排。这些参与实验的学生也并没有考虑这一信息。如果这位女士表现得很友好,他们则认为这位女士是一个热情的人。如果这位女士在实验中表现得很冷漠,他们则认为,这为女士是一个冷漠的人。有趣的是,就算这些实验的参与者已经知道了女士的行为是为了实验而提前安排好的,那这些参与实验的人也会觉得是这位女士性格上的一个影响,将问题归因在个人性格上。由此可见,当我们谈“宽容”的时候,“宽于律己,严以待人”才是人之本性。

  宽容有用,但是并非所有事都值得原谅

  即便“宽于律己”是一种认知偏差,依然有研究表明,自我宽恕是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显示,自我宽恕能够帮助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减少他们沉浸于既往冒犯的时间, 使他们感觉更趋于平静,更安心, 最终获得完善感,同时,自我宽恕也能显著降低乳腺癌病人情感障碍水平。另有针对大学生的宽恕研究表明,总体宽恕水平与抑郁、愤怒、焦虑水平呈中等度负相关, 而与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无论是宽恕自我还是宽恕别人,都会让人们生活更加愉悦与幸福。

  然而,并非所有的事件都值得被宽恕,有时候,原谅别人,不一定意味着放过自己,一项研究招募了135名学生,这些学生在过去六个月中都遭受过欺凌,研究者先让ta们回忆最近一次的欺凌,并询问了ta们的一些想法和感受。随后,研究者把ta们分成三组,分别让ta们在脑海中想象欺凌的三种结果:原谅(forgiveness)、逃避(avoidance)、复仇(revenge)。其中:原谅组中的学生,需要想象原谅了欺凌者并共情ta们;逃避组的被试,会想象去了一个开心的地方,远离欺凌;复仇组的人则可以幻想采取任何ta们想要报仇的形式。与此同时,研究者会测量ta们皮肤的电极活动,结束后,再次询问ta们的想法和感受。结果发现,想象原谅的小组是其中感到压力最大的,ta们冷静下来的速度比另外两组要慢得多,以前的研究认为,从长远来看,原谅有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个研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面对欺凌这样的伤害,原谅别人不会让自己更好过。 宽恕有时候不但不能成为安慰剂,反而可能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和无力感。

  除此之外,尤其是像酷刑、虐待和侮辱这样的伤害,一般人本身就很难轻易地进行心理代谢(psychic metabolism)。如果在这个时候,不管是别人或自己再继续坚持理想化的仁慈,都可能会让受害者对自己无法原谅的状况,感到内疚和自责。

  警惕“老好人陷阱”,过度宽容反致被孤立

  安德鲁·马修斯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宽恕总与“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与付出感连接在一起,然而,有研究却表明:团队中“心中有他人”的好人,未必有好报。2018年,心理学家Pat Barclay教授和他的学生Aleta Pleasant在实验中印证了此类现象。他们招募了117名人员,按照4-5人一组,分组进行“公共物品分配游戏”(public goods game)。小组中的每个组员会被分到10个虚拟币。在每一轮游戏中,组员们需要决定把多少钱留给自己,多少钱放入“公共账户”;放入公共账户的钱会翻倍,而后平均分给所有组员。按照游戏规则,最佳做法是所有人都将自己全部的虚拟币都投入“公共账户”中,进行再分配,这样每个人都能获得双倍的钱。但是,人们会存在私心,而且会担心如果其他人不付出,只有自己多付出,那么自己会吃亏。于是,在实际决策中,人们总是会选择只将一部分钱投入到“公共账户”里。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分配方式是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他组员将多少钱投入公共账户。在结束分配后,每个人被允许对其他组员进行惩罚。Ta们可以指定惩罚对象,并付出相应的虚拟币,来剥夺对方的虚拟财产——每花费1个虚拟币,ta们就可以让惩罚对象减少3元。被罚款的人只知道自己被罚了多少钱,但不会知道是谁惩罚了自己。

  研究者计算了每个组员对公共账户的平均贡献额,并对组员们做出的惩罚进行分类。如果有些组员向公共账户中投入的资金比小组的平均贡献额更高,那么,研究者会把“针对这些乐于分享的组员的惩罚”算作“反社会的惩罚”。游戏一共进行了五轮。结果发现,每一轮都有人宁愿损害自己,也要进行“反社会的惩罚”为什么大家会执着于惩罚好人呢?这或许是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糟,从而赢得竞争。通过惩罚好人,惩罚者能打击好人的付出行为,让好人变得不那么“好”,从而缩小彼此差距。

  由此可见,团队中的“活雷锋”未必有职场前途,甚至难逃被“群殴”的命运,所以,无论是“宽容”还是“舍己为人”,均需要根据实际场景去灵活应用,盲目做“好人”反而得不到好报。

  最后,请记住:宽容是你的能力,不宽容是你的选择。给予原谅应当发生在你真的想要原谅的时刻。Charles Klein在他的书中提出“转变时刻”的观点,他认为,当一个人由生气、感到不公平,转变为释放仁慈和善意的时候,ta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原谅。如果到最后,你还是觉得原谅不会让你更好过,并不准备原谅,那就大方地承认这个事实,有时候,“宁可自损八百,也要换你一千”,是一种高自尊水平的、心理健康的表现。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冰岛总统托马斯多蒂尔

  • 习近平会见莫桑比克总理莱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