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十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十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来源:光明网2022-09-21 10:37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十

  钱伟长(1912 年 10 月—2010 年 7 月),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力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创建了板壳非线性内禀统一理论和浅壳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在波导管理论、奇异摄动理论、润滑理论、环壳理论、广义变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学、大电机设计、高能电池、空气动力学、中文信息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56年、1982年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我要学习造飞机大炮

  1931年的清华大学操场上,一名身高只有1.49米的新生在进行入学体检,测身高,身高过低;测体重,也不合格,他穿着不合身的长袍,站在仪器上的样子十分滑稽,引得同学一阵嘲笑。

  体检的最后一项是跑步,这名同学使出全身的力气在操场上狂奔,一圈下来,他呼吸不上来,直接躺倒在操场上。体育老师对周围的人称赞道:“这个人很不错,很能拼命。”

  这个各项体检都不合格的小个子新生,正是后来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钱伟长。那些年,每当晨曦微露,清华教室里总有一个风雨无阻来早自习的身影。

  那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赋》,钱伟长写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让出题人陈寅恪直接给了满分;在历史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写出二十四史的全部书名、作者、卷数,这道题难倒了大部分同学,甚至有的同学交了白卷,从小饱读诗书的钱伟长答对了所有题目,历史考了满分。

IMG_256

  1942年钱伟长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官博)

  但是这样的文科高材生,在其他科目方面是一窍不通,钱伟长的数学物理英语等科目,加起来只有25分,得益于清华当时的招生制度,钱伟长以第七名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家都以为钱伟长会选择文科专业成为一名国学大师,但是钱伟长却毅然弃文从理,选择了物理专业。这样的选择早有原因,在目睹了日本侵华、东北沦陷之后,钱伟长多次走上街道游行,在他的心里埋下学科学、造飞机大炮的理想。

  物理系的吴有训教授劝他去学文科,钱伟长坚定地回答“要打仗,中文、历史都派不上用场。中国老吃败仗就是因为飞机大炮不如人家。我要进物理系!”软磨硬泡之下,吴有训被这个学生的坚持打动,同意他进入物理系学习。一年后,钱伟长所有功课成绩都达到70分以上,证明他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万能科学家”

  1935年6月,一篇论文《北京大气电的测定》在青岛举行的物理学年会上被宣读,论文提供了我国自行测定大气电量的第一批数据,获得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这篇论文正是钱伟长的本科毕业论文。

  钱伟长向别人证明了自己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继续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主攻X光衍射的研究,同时他还完成了很多别的课题,研究了溶液理论和铈的原子光谱学,坚韧的品质和深厚的专业基础,助他在科学这条路上行稳致远。

  从清华研究生毕业后,钱伟长前往多伦多大学继续学习物理,专攻弹性力学,主要研究板壳内禀理论,这一理论在现实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制造火箭、卫星、桥梁等物体时,需要考虑到金属板的变形和物体外壳的形态。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理论十分混乱,不利于军工业的发展,钱伟长立志要在此做出突破。

IMG_256

  钱伟长在查阅资料(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官博)

  1941年5月,钱伟长和辛格教授合著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就连爱因斯坦看到这篇论文之后都大加赞赏,这篇论文也被学界誉为“为西方文献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对以后的工作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钱伟长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他关心的不再只是力学,而是对国家有益处的一切研究方向,并经常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针对“中国贫油论”,他提出在渤海地下勘探石油;看到钱塘江大潮,他提出在那里建一座水电站。在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时候,他放下自己“大科学家”的架子,连夜写作,为志愿军将士编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

  钱伟长的这些举动,被某些人嘲讽为“不懂装懂”“万能科学家”,但是他从不在意:“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

  决心“拆除四堵墙”

  1982年,正在无锡开办讲座的钱伟长,突然接到一通电话——中央任命他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收到消息的钱伟长马上收拾行李,辞去了在清华大学做了38年的教职,飞往上海,在教育领域大展拳脚。

  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钱伟长发现学校存在诸多弊端,他用“四堵墙”来形象地总结:第一是学校和社会的脱节;第二是校内各个专业之间的隔绝;第三是教育和科研之间的隔绝;第四是教与学之间的隔绝。发现问题后的钱伟长,决心“拆除四堵墙”。

  在学校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钱伟长认为学校的专业课必须和社会变化相协调,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工业大学对传统专业课程进行了压缩和精简,还增加了如自动化和机器人、精细化工、通信工程之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

  钱伟长在讲课(图片来源于央视评官博)

  钱伟长还认为,不应该将专业划分过细,而应该让学生更多接触基础性学科,博大才能精深。于是上海工业大学率先打破各个专业之间的壁垒,规定学生入学后,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到第三年再分专业学习专业课程。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和其他两所大学合并,成立了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上海大学成为“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齐全、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充分肯定——“上海大学搞这个是对的”。

  上海大学钱伟长图书馆

  钱伟长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是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2012年10月,在钱伟长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大学筹建钱伟长图书馆,以表达对钱伟长校长的崇高敬意与无限怀念;2019年5月,钱伟长图书馆于宝山校区东区建成使用并全面开放,成为新生入学教育、校友返校忆旧、校内成果展示、校外嘉宾来访的又一重要场所和平台,是上海大学新的文化地标。

钱伟长图书馆建筑外观

  钱伟长图书馆(中国科协供图)

  钱伟长图书馆共七层,总建筑面积18691平方米,分别设置了钱伟长纪念展、上海大学校史展、书香谷、科学家书屋(伟长书屋、匡迪书屋)、专题阅览室、特藏阅览区域、学术交流空间、视听区域等。馆内现有馆藏20万余册(种),其中以钱伟长、徐匡迪捐赠为主体的特色图书3万余册,实物及影像资料馆藏5000余种,是集学科交流、图书贮存、资料阅览、科研教学等于一体的共享平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华 通讯员 杨顺玺)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 济南:国内超大直径穿黄隧道盾构掘进过半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