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青少年“占领”网络:怎么管,管什么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当青少年“占领”网络:怎么管,管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2-07-18 09:20

  最近,一首《孤勇者》火了。这首原本定位为流行歌曲的曲子,却因小学生们的传唱,生生变成了儿歌。

  来自北京的家长杨静(化名)还是在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口中才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经过仔细盘问,她才知道,女儿大概是在“姥姥手机的抖音”“课外班的网络电视”等地方,通过自己并不掌握的网络渠道学会的这首歌。

  “我这才意识到,我和孩子可能不在同一个网络世界。”杨静说。“后来,我和朋友聊起来这首歌的走红,一位中学生的妈妈告诉我,这首歌在中学生当中‘被鄙视’了,因为‘这是小学生听的’。”

  “原来,不仅我和孩子的网络世界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们的网络世界也不一样。”杨静无奈地说。

  根据2021年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的水平。小学生在学龄前首次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33.7%,而且逐年呈上升趋势。

  可见,青少年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家长、学校、社会如何管理、引导青少年上网,都应成为社会各界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青少年正在“占领”网络

  不久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地方的中小学线下转线上教学。每当一座城市发布与学校相关的通知时,都会引起网友们对于“返不返校”的吐槽和讨论。

  当所在城市通知线下复课时,张晴(化名)忍不住在网上有感而发:“太好了,终于等到返校这一天了。”张晴的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前段时间孩子在家,让张晴这个双职工家庭“增添了不少压力”,如今终于可以送回学校了。

  发送完这条网络动态,张晴跟网络上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们聊了许久。突然,网络平台推送给她的消息渐渐变成了“求反转”“有没有可能不返校”“不想返校”……

  “我觉得挺奇怪,哪有家长不想返校呢?”点进去一看,张晴才明白,这些不愿返校的帖子全是小学生、中学生自己发的。一听到返校消息,习惯了居家生活、担心学习和考试压力的他们纷纷在网络上抱团、吐槽。

  “以前,我理所应当地认为网络上大家都是成年人,结果那天一看,原来网络中的‘朋友’‘姐妹’还有这么多是孩子。”张晴说。

  另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远远高于我国总体的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互联网在娱乐、学习、社交等方面对未成年人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这一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但是,如何面对、引导、管理、保护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成了不少教育界、法律界、互联网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7月9日-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父亲,腾讯微信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斌感慨,每当他看到孩子熟练地摆弄着手机或平板电脑,找他们想要看的线上内容时候,或是拿着父母的手机打开App,熟练地跟家人打视频电话的时候,自己都深刻感受到什么叫数字原住民。

  “这跟我们小时候不一样,现如今孩子的生活已经跟数字化工具密不可分了,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发展速度,他们未来的数字化程度应该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张斌说。

  教育部原副部长、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在会上表示,对于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青少年来说,他们在享受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各种利好的同时,资源丰富、快速变化的数字世界也给青少年提出了诸多的挑战。“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要求,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尤其是科技创新教育,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青少年网络素养现状:认知行为能力高,印象管理能力低

  作为当下网民群体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如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

  具体来看,女生在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几个维度的表现相对较好。男生在网络信息搜索与利用能力方面表现相对较好。随着年级升高,初中生和高中生网络素养水平分别升高,但高一学生最低。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每天平均上网1-3小时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最高。随着每天上网时长的增加,青少年网络素养水平逐渐下降,上网注意力管理能力、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降低,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素养随年级升高而升高。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指出,“赋权、赋能、赋义是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赋权,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开展网络保护;赋能,网络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构建教育,让网络真正为青少年所用;赋义,则是要在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上进行网络素养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落细落实。”

  当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网络素养呢?

  “当我们还在说Z时代时,现在的孩子们已经是2010年后出生的、‘α时代’的人了,在这个智能时代,孩子们一出生就在探索网络世界。”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董艳说。

  董艳认为,小学生应当从三年级起具备4个网络素养。“一是要有敏感的、敏锐的、正确的信息意识;二是计算思维,遇到问题不要先慌乱;三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四是要有信息社会的责任。”

  “面对未来,每一个青少年会面临3个世界: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客观的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不断丰富的互联网世界,是虚拟符号的世界,但我希望它更代表每一个孩子通过用互联网互动构建的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内在信念体系,构建的内在你跟别人的关系体系;第三个世界是孩子的心智世界,这是更需要大家去呵护的。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有力、更有鉴别力、更温暖,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社会里发一分光,发一分热。” 董艳说。

  青少年网络行为管理,不仅是“收手机”这么简单

  如今,有一个场景已经十分常见:两三岁的小朋友就已经会对着手机、平板电脑点点拨拨找到自己想看的动画片,而孩子的爷爷奶奶却捧着智能用品无从下手。让这些天然浸润在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学会运用网络、正确认识网络,在网络中保护自己,对于老一辈的网络“移民”来说,并非易事。

  中国网络安全协会副秘书长赵宏志表示,随着数字时代发展,首次触网的青少年年龄越来越小,网络空间是现实的延伸,现实中针对青少年合法权益侵害的不良行为,大量地向虚拟网络世界转移,以城市青少年人群为目标的网络不法行为,乃至犯罪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暴力更大的危害性。

  “近年来,青少年遭受电信诈骗、不良信息影响、个人隐私泄漏、网络沉迷成瘾等事件时有发生。从层出不穷的典型事件来看,青少年权益被侵害已经扩大到网络空间,影响深远。”赵宏志认为,虽然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不断提升,但在青少年网络保护方面仍存在很多的空白,监管对象多针对互联网行业,对家庭、学校及社会及其他主体责任、规范不明确,互联网行业自律还处于探索阶段,多是迫于媒体和公众的压力采取的危机公关行动,未能形成统一有效和长期持续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近年来,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还是各大网络平台开展的青少年网络账号管理、青少年模式等规范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保护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安全。

  然而,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防止青少年健康成长受到侵害,不仅仅是靠“收手机”“卡时间”等技术限制那么简单。除了保护和规范,青少年还需要通过引导和教育树立全面的网络素养。对于家长、学校来说,更重要的是在纷繁的网络世界中教会孩子辨别“香花”和“毒草”。

  “如何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可能比保护更重要。不良作风的根源是意识,解决意识问题一定要靠教育。”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李国杰说。

  李国杰表示,很多国家都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包括中科院计算所等机构也在研究内容过滤技术,现在越做越先进。但是内容的过滤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青少年区分“香花”和“毒草”的能力培养。

  “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所以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应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逐步地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李国杰说。(记者 叶雨婷)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参与式”打卡博物馆,在文物的静默中寻找共鸣

  •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著名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老师亮相总决赛直播间,与全国诗词爱好者云端相聚。央视诗词大会选手与作业帮第二届古诗词冠军狭路相逢,上演巅峰较量。
2025-05-19 13:55
星星“眨眼睛”,并不是“真身”在动,而是光线的折射率出现了波动,导致肉眼观察下的星星,与其“真身”所在位置的偏移距离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变化。通常,白天发生的大气湍流更加强烈,导致折射率波动更大,星星“眨眼睛”也更频繁,只是我们观察不到。
2025-05-16 09:52
气象监测显示,5月12日以来,我国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等出现3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16日起,我国黄淮中西部、华北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将出现高温天气,19日至21日,高温天气强度增强、范围扩大,陕西关中盆地、河南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局地40摄氏度。
2025-05-16 09:51
科学家发现,将一段人类特有的基因片段插入小鼠体内,可以让它们的大脑长得更大。为了找出人类HARE5与黑猩猩的差异,Silver和同事确定了其中4个遗传突变,每个突变都能同时增强黑猩猩和人类细胞的增殖能力。
2025-05-16 09:5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林峰、副教授刘欣团队与教授谭树堂团队合作,在植物激素运输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AUX1蛋白在CHPAA结合状态下的结构,为其抑制机理提供了见解,并提出AUX1蛋白依赖于质子浓度梯度介导生长素内向运输的转运模型。
2025-05-16 09:47
在这项研究中,胡晗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对保存完好的芝加哥始祖鸟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
2025-05-16 09:42
研究显示,鸟类、哺乳类甚至龟类的大脑在过去3.2亿年里,经历了一场精彩的大脑神经元演化历程,走出了截然不同但又殊途同归的智慧发展之路。
2025-05-15 10:0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联手中外学者创新研发出储能密度较高的新型纳米复合薄膜储能器件,其储能密度可达215.8焦/立方厘米,刷新介电储能密度国际最高纪录。
2025-05-15 10:03
宇宙的命运与其天体命运息息相关,而其中恒星的最终“寿命”一直是人类探索的重要命题。
2025-05-15 10:02
周天军表示,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全球变暖下区域季风的演变规律,更凸显了古气候研究在气候变化预测中的独特价值。通过开展古今对比研究,丰富的古记录数据所揭示的历史变化事实,将会成为我们有效应对未来的重要参照物。
2025-05-15 10:01
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农作物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已超过58万份,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作物遗传基因密码,犹如“天书”亟待破解。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参与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正式启动。
2025-05-15 04:1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05-14 17:5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