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来源:光明网2022-07-11 11:04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是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他毕生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科研、设计技术、试验设备建设等工作,创造了新中国多个“第一”:组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研究所,主持研制第一型喷气发动机,创建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第一个产业基地,建立第一支航空发动机设计研制队伍,组织编制我国第一部航空发动机标准规范……这些开创性的工作,不仅为当时的科研工作开辟了道路,也为后来的“昆仑”、“太行”等发动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穿山越海,漫漫求学路

  1916年,吴大观出生于江苏镇江,自幼家贫,幸而得到舅舅的资助和鼓励才完成中学学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受共产党驻湖北代表徐特立的影响,吴大观曾有参加抗日的想法,后来意识到学习先进知识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工作,才决定继续学业,但共产党员的朴素、真诚让年轻的吴大观印象深刻。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中学时期的吴大观(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长沙经广州到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再坐火车辗转至昆明,吴大观在西南联大机械系继续深造。云南求学期间,他亲眼目睹日军战机将百姓的家园变成焦土,萌生出强烈的“航空救国”愿望,毅然从机械系转到航空系。1942年大学毕业,他选择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空发动机厂——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工作,在这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厂里,却有8位从英、美留学归来的硕士和博士。“当时国民党航空委员会的主席是宋美龄,这些人想的更多是四大家族的利益。”吴大观隐约感觉到,虽然有一批有志之士,但中国的航空工业在国民党的领导下很难发展起来。

  1944年10月,吴大观被工厂派往美国接受发动机制造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那个路可不好走啊!”沿驼峰航线穿过喜马拉雅山到巴基斯坦,在军舰的护卫下,从印度乘船经过日军染指的南太平洋到澳大利亚……回忆求学之路,吴大观偶尔会“炫耀”其中的艰辛和危险,更多的却是对祖国科技落后的无奈与不甘。在美国期间,他一天工作学习16个小时以上,不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活塞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还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气发动机,并专攻了齿轮加工技术。

  1947年,吴大观完成深造回国。其时,他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感到失望,于是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下,1948年他带着家人来到了解放区,并受到聂荣臻元帅接见。

  仿制 VS自主?六十载风雨换来的答案

  “仿制仅是过渡的手段,唯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仿制,然后结合自己的预先研究、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进行改进、改型,才有可能走上开发先进产品的道路。”从事新中国航空六十年,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凝聚成振兴航空事业的智慧:如果没有自己的科研基础,将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爬行。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歼教-1”型飞机(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台喷发-1A发动机试制成功,并通过了20小时的试机运行,这台发动机被安装在“歼教-1”型飞机上并试飞成功。喷发-1A的研制成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是可以造飞机和发动机的。1959年9月,吴大观设计并试制的红旗2号喷气发动机成功试机运行,为10周年国庆献上了一份厚礼。1969年,涡喷7甲发动机试制成功,1971年,我国第一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5发动机试制成功。1978年,我国第一型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涡扇6发动机试制成功。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1958年8月1日,吴大观在“歼教1”飞机试飞成功祝捷大会上发言(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个个成功的背后,是以吴大观为代表的航空先驱辛勤且沉痛的付出。然而,所有这些发动机在当时都没有实现定型并装备部队,由于各种原因,最终纷纷下马。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涡扇6发动机,历经4次上马,3次下马,5次转移研制地点,最终因周期过长错过了装备部队的最佳时期。

  1980年,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国产涡扇9发动机,后更名为“秦岭”)试制成功,并装载于歼轰7(飞豹)上。此后主张引进国外成熟发动机的声音越来越大,只有少数人坚持自主研制。

  “中国必须探索出一条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技术上将永远受制于人。我们要制造有‘中国心’的发动机!”1985年,在吴大观与其他8位专家的竭力争取下,久拖不决的“太行”发动机(涡扇10)成功立项,直到2005年,“太行”发动机终于研制成功,从此我国第三代发动机诞生。我国航空事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由于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航空工业整体上不能满足空军和民航的需要。”在引进仿制和自主研制之间徘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航空工业需要承担准备打仗的任务,要保证快速、持续地完成飞机生产任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走上以仿制生产为主的道路。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尝试,现在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已经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良好发展格局。”吴大观终于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趟出了一条科学之路。

  “给予”的人生才有意义

  1938年,吴大观偶然看到电影《悲惨世界》,其中的台词“人生是给予,不是索取”便成了他的座右铭。

  刷着半截白灰半截油漆的老墙,吊着一根老式日光灯的天花板,一张可以折叠的简陋饭桌,磨白了皮的破沙发,一排用当年从沈阳搬家过来的包装箱打的衣柜,厨房里的搪瓷碗更有如出土文物一般……走进吴大观的家,像是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唯一有现代气息的是一台电脑,那是他80岁时为了方便查阅资料买的。“父亲生前一直穿着这件60年代的蓝色涤卡呢衣服。” 女儿吴晓芸拿起一件破旧的蓝色上衣说,这件上衣早已洗得发白,袖口也已磨坏。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1998年,吴大观与老伴在家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从1963年至2009年,吴大观共交纳特殊党费21.1万元;救灾、济贫、助学捐款共计9.3万元,总计30.4万元,约占其总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

  “从根本上讲,我们国家穷。只有我们过艰苦的生活,我们的后代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多交党费,代表一个党员的一点心意。”弥留之际,他最后一次仰望晴空,仿佛将自己的心化作一架架战鹰的“中国心”,继续拱卫祖国的安宁与繁荣。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精神教育基地

  为弘扬以吴大观为代表的老一辈航空动力专家披肝沥胆、献身祖国、奋力开创国家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科学家精神,中国航发动力所建立了以吴大观办公室、航空发动机试验展厅、动力文化广场等为主体的文化场馆,全方位打造航空发动机领域科学家精神展示平台。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吴大观办公室(航发所提供)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吴大观塑像(航发所提供)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之六 吴大观:永不停歇的“中国心”

试验展厅内景(航发所提供)

  吴大观办公室建筑面积60平方米左右,复原了吴大观曾经的工作场景,展示了吴大观同志的手稿、办公和科研用品;吴大观广场,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广场安放吴大观塑像;吴大观动力文化广场,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2021年,试验展厅由某试验器及厂房改建而成,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用以铭记老一辈航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史。(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晓华)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广交会参展企业超3.2万家创历史新高

  • 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分辨光谱成像芯片“玉衡”,实现了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的快照光谱成像。
2025-10-16 09:50
10月13日至15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在大连举行。近日,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天津市国产九价HPV疫苗的首针接种,而这背后,离不开专利技术的支撑。
2025-10-16 10:06
10月的上海淀山湖波光粼粼,岸边的东方绿舟国防园已万事俱备,只待“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IUSAC2025)”拉开帷幕。
2025-10-16 09:48
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2025-10-16 09:48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超高速实时示波器正式发布,其带宽突破90GHz、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标志着全球电子通信产业迎来超高速信号“中国标尺”。
2025-10-16 09:44
在15日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要以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分级分类推进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2025-10-16 10:02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钱毅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粮食储运等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26个部级粮食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创新平台。
2025-10-15 10:49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4日表示,中国机器人正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生产线和各国百姓家。林剑介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此前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2025-10-15 10:45
约两年前,谷歌旗下深度思维公司宣布,借深度学习技术发现220万种新型晶体材料。科学家期待借助AI,设计出可规模化生产、真正影响日常生活的先进材料,让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价值真正落地。
2025-10-15 10:44
盼望北极熊出现,是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进入北极圈后的心愿。午后,按照防熊预案部署,考察队决定使用直升机对其驱离,以保证冰面作业人员安全,快速完成冰上作业任务。
2025-10-15 10:40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已有超6000台无人配送车投入规模化应用,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用户交付上亿件订单。随着智能技术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在城乡经济循环中,无人配送车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2025-10-15 10:20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