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翟光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翟光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来源:光明网2022-05-29 16:49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杨舒

  “党和国家的召唤,就是我前进的方向,指引着我不断攻坚克难、永不停歇。”

——翟光明

  1988 年 12 月 3 日,陕西长庆油田,第一口科学探索井“陕参 1 井”响声隆隆。

  一股强大的天然气气流挣脱大地的束缚,喷涌而出,霎时映红了天空。

  井场沸腾了,在场的人一起跳跃欢呼,“成了!终于成了!”开钻近 11 个月,得知这一喜讯的翟光明激动得眼角泛泪。

  而就在一个月后,他组织研究选定的科学探索井“台参 1 井”历经一年多的艰难钻探,喜获工业油流,鄯善新疆吐哈油田得以发现。此后,温米、丘陵、丘东、红连等油气田相继被发现,揭开了新疆吐哈油田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序幕。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翟光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翟光明人物素描 郭红松绘制

  “石油勘探是有科学根据地冒风险。”这是翟光明坚信的原则。20 世纪 80年代 ,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国内油气产量亟须扩大,但石油新增探明储量增长缓慢,继续寻找新的战略资源接替区势在必行。

  1986 年,翟光明提出了钻探科学探索井的建议。

  “一口科学探索井,可打开新篇章。”翟光明的同事高度评价他的这一探索。科学探索井的成功,展现了我国油气勘探的潜力和新希望。

  翟光明是新中国第一批油气勘探工作者之一。19 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50 年夏季,大学毕业的翟光明进入了石油勘探行业。他的第一站是大西北的第一个油田——老君庙油田,从事野外石油地质调查。

  “远看像是逃难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搞勘探的。”以前地质勘探行业流传着这样的调侃。西北的天气说变就变,刚刚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天昏地暗、大雪纷飞,细碎的沙石被风裹挟着打在脸上,下雨时泥沙浸湿半截裤管……

  “党和国家培养了我,我必须用自己所学报效国家,多为国家寻找些石油出来。”1955 年 2 月,翟光明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生活的苦、身体的累从未压倒过翟光明,他鼓足了劲向前冲:白天看地面露头,丈量地质剖面,绘制地质构造,饿了常常玉米和红薯就是一餐,困了就席地而卧;晚上则在篝火旁做记录。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翟光明: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我国石油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怕挫折和反复,积极探索地球的奥秘,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 1999年4月7日,摄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遥感地质所 摄影师:侯艺兵

  此后的多年里,翟光明的足迹遍及酒泉、四川、松辽、渤海湾、准噶尔、陕甘宁、塔里木、柴达木等全国大中盆地,他先后参与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辽河等油田以及四川等地区石油的整体勘探部署和组织实施。

  但石油勘探之路怎会一帆风顺?

  石油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与艰苦的条件相比,最让勘探队员们难以承受的是——打出空井。这样的失败翟光明经常遇到。

  有人问翟光明,“既然遇到过那么多次失败,就真的从没想过放弃吗?”翟光明永远都是坚定地说:“从来没有!你放弃了,那就真的是彻底失败了!”“搞勘探,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如今,鲐背之年的翟光明仍在坚持工作。

  为什么对找油这么执着?翟光明说:“自力更生,多产油气,贫油国的帽子给中国不是不太合适,是根本不合适!”

  “找油!找油!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当年翟光明大学毕业向大西北进发,就是带着这一信念,永不停歇。

  院士小传:

  翟光明(1926— ),石油勘探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参加新中国在大西北开展石油地质调查的工作人员之一,玉门油田最早的设计者和执行注水方案者,大庆、胜利、四川、大港、辽河、河南和陕甘宁等油田会战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地质规律研究及应用成果的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等奖项。1991 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 中欧班列“枢纽经济”展新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