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周福霖:“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图文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周福霖:“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来源:光明网2022-05-25 09:37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陈海波

  “这一生,我一定要让中国人住上能在地震中确保安全的房屋。”

——周福霖

  伶仃洋,超强台风“天鸽”“山竹”你方唱罢我登场,55公里长的港珠澳大桥岿然不动,静卧如虹。

  从伶仃洋溯珠江而上来到广州,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动静可不小——这里正进行着各种不同的抗震实验。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叫周福霖,他带领团队花了近10年,探索出一整套海上桥梁隔震减震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安全性。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周福霖:“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真诚守信务实求真锲而不舍 2004年4月21日, 摄于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 摄影师:侯艺兵、王生生

  跨海大桥实现隔震减震只是周福霖团队的诸多成果之一。让每一栋房屋都是“不倒屋”,是周福霖的梦想和承诺。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坚守初心,用科技报效国家,用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为国家、社会、人类做贡献,是我一直坚持的人生理想。”这是2021年周福霖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后的表白。

  这个理想,始于那场举国皆痛的大地震。1976年,唐山,37岁的结构工程师周福霖在震后灾区考察时,听到当地群众哭诉和质问:“为什么地震来了,房屋都倒了?”

  周福霖感到无地自容。如果解决了地震中房屋倒塌的问题,那么保护的不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于是,他重新规划了科研生涯——全力研究房屋隔震减震技术,并立下誓言:“三十几岁干到八九十岁,还有几十年,我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何谓隔震减震?传统抗震技术强调以硬抗硬,而隔震减震技术主张以柔克刚,如在建筑物底下建造柔性的橡胶支座以隔离并减少震动。“就像船航行在海上,船跟海底之间隔着柔软的水,海床发生再大的震动,船体只会慢慢摇摆。”周福霖打了一个比方,他要用“软减震”的新理念新技术,颠覆“硬抗震”的传统抗震理念和技术。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周福霖:“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周福霖院士出席第19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并做专题报告

  周福霖扬帆起航,在科技的海洋里劈浪前行。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他于1993年在广东汕头建成我国首栋橡胶隔震支座多层住宅楼,地震反应只有传统抗震房屋的1/8~1/4,并在次年成功经受住了台湾海峡地震的考验。

  一朝突破,迎来的是一日千里。周福霖带领团队不断改进隔震减震技术,还编制了隔震建筑相关设计规范和产品标准,使隔震减震技术得到更广泛和更规范的应用。在他们的推动下,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的建设工程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既有住房、医院、学校等建筑,也有机场、核电站、桥梁、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甚至古建筑和历史文物保护也使用了相关技术。

  “我们国家有两个‘最’,我们既是世界大陆地震受灾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地震灾难最严重的国家,这两个‘最’一直压在我们科技工作者头上。”周福霖坦言。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周福霖来到抗震援建第一线。与多年前赶赴唐山那次经历不一样,他是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当地灾后重建制定抗震标准及指导性意见。完成工作后,他被广东省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周福霖:“一定要攻克这个难题”

2017年4月,周福霖院士在第五届“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上发言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芦山县其他医院都瘫痪了,唯有做了隔震减震设计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安然无恙,成为全县唯一的急救和指挥中心。“如果没有这栋隔震楼,导致的严重伤亡后果将不堪设想。”该院院长直言。

  同样在这场地震中,采用隔震减震技术建造的汶川第二小学的师生不慌不乱。“发生地震时,你们不要往外跑,屋里比屋外还安全。”该校老师自信地提醒学生。

  “屋里比屋外还安全”,这仿佛是对当年唐山人民那句质问的最好回答。但对周福霖而言,“答卷”还要继续书写。“唐山大地震的经历总在脑海浮起,常常想起自己许下的诺言。”他说。

  如今,年过八旬的周福霖依然奔波于实验室和建筑工地,探索如何将隔震减震技术提升到更高水平。他要继续履行40多年前的那个承诺——“让更多的中国人住上地震中的安全房!”

  院士小传:

  周福霖(1939— ),工程结构与抗震隔震减震控制专家。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为我国结构隔震减震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应用与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使我国在该领域形成完整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并步入世界前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蔡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 景德镇陶阳里:城市更新激发文旅新活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老北京人都知道,居家过日子,买剪刀要买王麻子的,吃腐乳要吃王致和的,穿布鞋要买内联升的…… 这是为啥?因为人家的这些物件,得劲儿呗!为啥得劲儿?匠心所致也!
2025-07-15 02:55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