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李灿:于“极冷处”抽提科学课题
首页> 光明科普云> 科普资讯 > 正文

李灿:于“极冷处”抽提科学课题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2-03-25 11:45

  8月的大连云淡风轻、碧海蓝天,夹杂着海蛎子味的海风扑面而来。李灿携妻子、女儿结束了国外访学工作,回到了“尘封”3年的家中。一番简单收拾后,当天下午,李灿带着两大箱零部件回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上班了,启动紫外拉曼光谱的研制工作。

  这一年是1996年,国际紫外拉曼光谱应用与催化方面的相关研究刚刚开始,李灿希望尽快在国内开展相关研究,及早在国际催化界占有一席之地。

  从紫外拉曼光谱仪器开始,我国催化科学逐渐亮相世界舞台。近40年来,从催化剂到催化反应的光谱表征,中科院院士、大连化物所研究员李灿涉猎催化研究的诸多方向,为我国和世界催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日,《美国化学会—催化》刊发介绍李灿的专论文章,综述了他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与主要学术成就。李灿是首位被邀登上该栏目的华人科学家。

  “催”陈出新,走向国际舞台

  回国后,李灿周末、节假日很少休息,“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干不完的工作”。

  拉曼光谱是表征催化剂和催化反应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但多年来并未在催化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问题在于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

  回国后,李灿首先面临的挑战是紫外拉曼光谱技术。研制过程历经波折,由于当时国际上连续波紫外激光器刚问世不久,获得稳定激光光源很困难。李灿带着团队一面自力更生,一面到处联系可加工部件的工厂,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

  经过两年努力,李灿等人终于在1998年底,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用于催化和材料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兴奋之余,他马上投入了新表征技术的催化研究,涉及催化剂表面积碳、分子筛合成、杂原子分子筛结构表征等。

  团队利用紫外拉曼光谱仪,在国际上第一次成功鉴定杂原子分子筛中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结构。杂原子分子筛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结构是当时绿色氧化催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时至今日,国际上过渡金属杂原子分子筛的研究,仍多采用紫外共振拉曼技术表征其活性中心。

  紫外拉曼光谱,成为国际催化界一项标志性研究进展。与此同时,立足工业需求与前沿难点,李灿还布局了多相手性催化合成和燃料油超深度脱硫研究,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国际最好的结果,更推进了催化工业化进程。

  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在李灿等一批中国催化科学家的带领下,2016年,有“国际催化领域奥运会”之称的第十六届国际催化大会在北京举行,标志着我国催化科学研究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为推动我国早日成为催化强国,李灿还积极推动中国与其它国家在催化与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先后建立中法联合催化实验室,启动中荷战略合作联盟、中日韩前瞻计划等国际催化合作项目。

  一个“大胆”的决定

  世纪之交是李灿科学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彼时,一个“命运之问”埋藏在李灿心中:百年催化科学,未来该何去何从?

  一直以来,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依赖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过去的催化研究,主要解决化石资源作为能源和材料的转化问题,然而,化石能源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科技工作者,可以做些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唤起我作为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科学兴趣,还需关注当下的环境问题和未来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李灿说,发展利用太阳能及以太阳能为源泉的各种可再生能源是人类恢复地球生态平衡的根本出路。

  李灿带着思考访问日本,从北海道开始,一路南下至九州,到所有主要从事太阳能研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交流。

  2001年,李灿做了他科研生涯中一个重大而又“大胆”的决定:转移传统催化重心,启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因为利用太阳能催化分解水制氢,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制成甲醇等太阳燃料是最理想的选择。

  之所以“大胆”,是因为这是个世界性难题。2000年时,我国几乎无人坚持研究光解水制氢。

  “世界性难题本身就有意义,失败了也值得。”如勇士般,李灿坚毅地攀登科学高峰。

  路漫漫其修远,幸得八方来助。李灿在多年的挚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堂免一成教授的帮助下装配了第一套光催化分解水实验装置,中石化资助了第一笔研究资金……

  有了初步条件,找准瓶颈科学问题,李灿带领团队,埋头攻关“三大战役”——高效捕光材料、光生电荷分离机制和高效助催化剂,为太阳燃料合成打下理论基础。同时,围绕太阳能人工光合成先后提出太阳能光催化制氢的“氢农场”HFP 1.0、HFP 2.0和HFP 3.0策略。

  二十载初心不变,李灿受到自然光合作用的启发,提出实现太阳燃料合成的“两步法”,即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分解水制氢,然后实现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等燃料,同时开展工业示范。目前,李灿团队已完成了全球首套千吨级规模太阳燃料合成示范,迈出了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液体燃料工业化生产的关键一步。

  如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迫在眉睫,绿氢、绿色甲醇等太阳燃料被国内外专家认为是解决二氧化碳减排,甚至达到“双碳”目标的理想途径。

  这是一种必然的“不谋而合”!“咬定青山不放松,只要踏实坚持下去,总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李灿如是说。

  “大凡科学研究追热点易,鲜有从极冷处入手!”李灿感叹。

  在他看来,因为有些研究课题“极重要”且“极困难” ,故虽“极冷” 也值得去挑战。他常用这些经历勉励年轻人,科技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关切人民需求,课题立项要有前瞻性,更重要的是,催化研究应从重大应用背景中抽提科学课题,切记不要只是从书本上和文献中找课题,更不应该简单地跟风追热。

  薪火相传酬壮志

  李灿的催化科学之路,是在大连化物所读研究生时确立的。在导师吕永安的指导下,对催化反应的“小试牛刀”,让他充满兴趣。“这种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科学的内在动力。”李灿说。

  用李灿的学生、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范峰滔的话来说,“李老师特别善于学习,也时刻在学习新的东西”。

  1993年,尽管已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但李灿却觉得“不够格”。为了尽快达到国际水平,他怀着深造和拓宽视野的期望来到国际上著名催化研究中心——美国西北大学催化与表面研究中心学习。

  在美国西北大学,李灿师从诸多催化界大师,求知若渴,除了具体科学研究,还特别注重学习大师们的治学经验。他参加了中心多位教授的组会,学习他们科研组织和管理理念与方式,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他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每周五中饭时间的学术报告,充分激发创新思维。3年里,李灿记了7大本学术报告笔记,现在仍常翻看这些笔记。

  回到大连化物所,李灿倾注心血,将所学全部用在研究所科研布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李灿培养了160多名学生、60多名博士后,“弟子”们也大多成为催化界的中流砥柱,成为推动我国催化学术和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如今,进入花甲之年的李灿笑言“壮志未竟年已逝”,他每天都去实验室,阅读文献、思考方向,与研究生探讨、共享喜悦或挫败。“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最大的乐趣。”李灿热爱这种简单的生活。(记者 韩扬眉)

[ 责编:赵宇豪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世界制造业大会看机器人大显身手

  • 高粱红了 “丰”景如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