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首页> 光明科普云> 视频 > 正文

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来源:光明网2022-03-16 15: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编者按:2022年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研制导弹天线,让“1059”导弹成为“有的之矢”;带头攻克了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543”制导站的研制难题,该制导站应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期承担起“101”雷达、“102”雷达、“715”雷达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6年12月,光明网《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栏目有幸专访陈敬熊院士,今日,光明网重发《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谨以此文深切缅怀陈敬熊院士。

  在北京怀柔区,各行各业的工业厂房林立。可是谁也想不到,在这些工业厂房中间,驻扎着大名鼎鼎的“543”部队。这支英雄部队曾经创下了大陆首次击落美制U-2 侦察机的纪录。讲到立下汗马功劳的“红旗”导弹,就不得不提到一直沿用在 “红旗”导弹家族中的关键部分——制导站天线。提到“543”,提到“红旗”导弹家族中应用的制导站天线技术,就不得不提到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陈敬熊。

  陈敬熊,中国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中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的一生,有近七十年时光是与科研工作亲密相伴的。

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中国著名的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

  1921年出生在宁波商贾之家的陈敬熊在童年时期跟随父母来到了上海。就读于效实中学时,抗日战争的隆隆炮响打破了他平静的校园生活。国家遭遇国难,陈敬熊满心愤懑,他在作文中斥责日本:“想进入中国,去你的吧!要占领中国,比登月还难!”在与美商公司工作的表兄的聊天中,陈敬熊发现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关键原因就是科技落后。于是,一个学习工科、走工程报国的梦想,在他的心中渐渐升腾。

  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陈敬熊分别选择了电机和电信专业,获取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毕业后,他放弃了安逸的工作,前往电信科学研究所实现自己的科研梦。

  1957年初,出于发展需要,电信技术研究所升格为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11月9日,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向聂荣臻副总理呈送报告时建议,以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为基础,联合几家科研单位组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11月16日,中央批准成立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从此陈敬熊踏上航天征程,开始在二分院从事航天科研工作,从事他毕生热爱的航天科研事业。

  没过多久,陈敬熊迎来了一项重大工作——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导弹。而陈敬熊研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研制之初,他们还有苏联专家提供帮助和支持。可是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一切都只能依靠自己,陈敬熊顶着压力继续研究。他打破苏联专家的理论限定,创造性地提出了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接近了导弹天线研制中的关键问题,为“东风”这把长箭装上了“眼睛”。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风一号”。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在开展另一项代号为“543”的导弹仿制工作。“543”导弹就是“红旗一号”地空导弹,主要为了反击美国和台湾当局利用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们领空的挑衅行径,保卫国土安全。为了解决导弹制导站雷达天线一直存在着系统误差超差的问题,钱学森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

  得到指示,陈敬熊就立刻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奔赴西安的786厂。那里条件的艰苦是大家都没想到的:攻关小组的办公室是临时的,只有大概8平方米。三张简易桌椅,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具。夏日里,挤在狭窄的小房子里,用挥汗如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多少次风餐露宿,多少个不眠之夜,天线测试工作在距离786厂区外几十公里的小山上反复进行,无数次的失败让他们的工作从炎炎夏日一直持续到了寒冬腊月。

  就在即将找到问题关键所在的时候,陈敬熊突然接到通知回京。即便在火车上,他的脑子也没有停下来。他反复思索琢磨着,他判断,辐射器的反射波具备条件,是试验中唯一剩下的反射部位。

  回京后,陈敬熊把自己在火车上的思考结果告诉了科研小组的同事。经过研究,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向钱学森汇报后,小组立即按照方案开始技术攻关。1966年1月的一个深夜,陈敬熊接到了一个电话,得知了实验成功的消息。

  装上了眼睛和指挥棒的“红旗”导弹大显神威。我国第一次运用国产装备击落了美制U-2高空侦察机。成功击落第五架U2后,中美建交,美国承诺停止一切在华的侦察,曾经不可一世的黑猫中队彻底解散。此后,陈敬熊科研小组的这项发明,也一直沿用在“红旗”家族中。

 

从通信到航天 陈敬熊和科研的“不了情”

  

  出品:中国科协 光明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制作: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策划:宋雅娟 蒲潇 邸帅 王昕

  编导:蒲潇 董良

[ 责编:肖春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粤桂协作”旅游专列开进大苗山

  • 春花映古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是3月3日在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大花舟翅桐。谭运洪说,此次发现不仅为我国植物增添了新成员,也是以大花舟翅桐为代表的季雨林群落在我国被首次记录。下一步,保护区还将针对大花舟翅桐的种群分布、生境质量、保护现状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2023-03-20 09:32
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18日在京启动2023年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其间公布了“2022年度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大进展”。
2023-03-20 07:25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依然能克服困难继续努力。研究人员还在发生“偏离期待”的情况后,马上人工刺激通往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回路,结果成功驱使了大鼠去克服困难。
2023-03-20 09:35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绘制出了果蝇幼虫脑部的完整连接组,即包含所有神经元及其连接状况的线路图。
2023-03-20 09:42
摆脱线材束缚,将手机与充电板轻轻贴合,即可随放随充——手机无线充电在生活中已随处可见。动态无线充电系统与静态系统相比,能量拾取端即车辆端的结构不变,能量发射端线圈则换成埋于地下的供电导轨。
2023-03-20 09:51
该研究精细刻画了活跃、重复的快速射电暴,构建统一图景,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发现”,为最终揭示快速射电暴的起源奠定了观测基础。浙江大学邱建荣团队、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团队、上海理工大学顾敏团队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复杂体系微纳结构形成的新机制。
2023-03-20 09:52
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绿电资源丰富,气温较东部低,数据与算力中心成本较低等优势,应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抢抓新机、加快发展。
2023-03-20 07:40
无论是全国两会前夕中央政治局对基础研究进行的集体学习,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都引起这些“打地基”的人高度关注。
2023-03-20 09:56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15日在北京举行了工作会谈。会后,王志刚与李家超共同出席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加快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安排》签署仪式并致辞。
2023-03-19 08:19
16日,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送电的特高压工程——国家电网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
2023-03-17 09:30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几天,我耳畔一直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的这句话。
2023-03-17 05:30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石玉胜研究团队发现,全球火灾碳排放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年平均影响可达2.4百万分率(ppm),表明火灾是引起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2023-03-17 05:30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推动全域企业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建设工作,助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2023-03-17 05:3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023-03-17 05:30
从跨国视角来看,碎片化的监管措施会妨碍跨境人工智能市场的形成,并威胁到数字主权。为此,欧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发展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2023-03-16 06:45
针对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大岛坚一近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放射性物质不同于普通危险化学物质,采用化学处理难以将其去除;同时,关于放射性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等的长期影响,人类还所知甚少。
2023-03-16 06:45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2023-03-16 06:25
为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学院以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工科”教育模式为依托,坚持横向融合与纵向贯通相结合。
2023-03-16 06:25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23-03-16 06:05
14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直线加速器满能量出束,成功加速第一束电子束。由此,HEPS进入科研设备安装、调束并行阶段。
2023-03-15 05: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