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洪伯潜:愿以一生许矿山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洪伯潜:愿以一生许矿山

来源:光明网2022-03-11 15: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只要还能工作,什么时候都应该服从工作需要,干什么工作都应全力以赴。”

——洪伯潜

  煤炭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而矿井建设与煤炭开采却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有这样一位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矿井建设研究与工程实践,他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不稳定含水地层深井钻井法施工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洪伯潜193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2 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因院系调整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并于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年轻的洪伯潜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大学毕业之际,他却在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其时正是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身处这样的洪流中,洪伯潜迫不及待地想要学有所用。就这样,他被分配到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从此与煤炭工业结缘,从事有关矿井建设的科技探索。

  想要设计与建设满足时代需要、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及施工先进、便捷的井筒,井壁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充分了解拟建设矿井地区的地质条件等相关具体情况。在洪伯潜的职业生涯中,他走遍了我国大部分的煤炭产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年都要在矿区现场待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他说:“只有深入矿山生活,我们才能确切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才能将井筒设计得更合理及安全。”

  他最早去的,也最难忘的,是黑龙江双鸭山矿区。双鸭山矿区严寒、简陋,这里让初入矿区的洪伯潜真切体会到了煤炭行业的从业环境是如此艰苦。他和工人们同住一屋,一起睡在板条搭成的通铺上,屋里没有桌椅,晚上灯光昏暗。没过多久,他的身上就长了不少虱子。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让他打退堂鼓。因为更触动他的,他最惦记的,是矿井建设者们的辛苦和安危。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矿工兄弟们的工作与生活,非矿业科班出身的洪伯潜,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矿井建设技术上,他寻找一切有关的资料,深入了解矿山的特点和需求,以便于建设现代化的、安全的矿井!

  从海拔 4300米的青海木里煤田,到我国东部地区深厚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的煤田,几十年来,洪伯潜用脚踏实地的工作践行着自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誓言。

  1958年,他与课题组同事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座煤矿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煤矿投入使用;1964年由他负责的课题组成功研发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并投入使用;“六五”“七五”期间,他负责“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十五”期间,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力矩平衡法”,以控制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保证了钻井法应用于近600米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凿井技术工程的成功。

  虽然获得多项荣誉,但洪伯潜从不以此为傲。他所牢记的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单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岗位。”

  院士小传

  洪伯潜(1931—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与工程实践,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十五”期间提出了“力矩平衡法”控制解决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的结构竖向稳定的关键技术并完成工程实践;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完成了一批近600米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级及部、院级课题33项。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邕江引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生产应用,香港在上中下游“全链发力”、促进“环环相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愈发清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024-12-03 16:02
12月2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TBM)“江汉先锋号”在土建4标8号平洞顺利始发掘进,标志着引江补汉工程正式进入TBM掘进施工新阶段。
2024-12-03 09:05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对外公布了运城市夏县崔家河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该遗址属于距今5000余年的仰韶中期庙底沟文化,并出土一件同时期罕见的彩陶鱼纹盆。
2024-12-03 04:15
近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科普法自2002年公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修订聚焦科普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社会各界的科普责任,
2024-12-03 04:50
记者2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将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探索建立专精特新赋能体系,健全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的要素保障制度。
2024-12-03 04:50
一件采集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早白垩世恐龙标本被认定为窃蛋龙类恐龙新类群——百年鸳鸯龙。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2024-12-03 04:50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以下简称“中山本底站”)1日正式业务运行。这是我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将对南极大气成分浓度变化进行连续、
2024-12-03 04:50
11月30日晚间,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圆满完成首次发射任务,验证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在硬件、软件、人员等各方面已具备常态化发射能力。
2024-12-02 08:55
房元鹏分析,比较来看,我国的天舟飞船属于大型货物运输飞行器,上行装载货物能力强。
2024-12-02 08:50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12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广东省广州市落下帷幕。
2024-12-02 03:45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期间,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观看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创新成果,
2024-12-02 03:40
科学与哲学关系密切,恩格斯早就提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的哲学必然随着科学的发展而自觉改变其本身的形式。
2024-12-02 03:45
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
2024-12-02 03:40
让年轻人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在技术攻关中敢于给他们压担子,并对他们可能遭遇的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度。
2024-11-29 09:51
国家医保局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情况。据介绍,自成立以来,国家医保局已连续7年开展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累计将835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其中谈判新增530种,竞价新增38种。
2024-11-29 09:49
第二届链博会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增先进制造链展区,从研发设计、新材料运用、关键零部件及加工、智能制造及高端装备等四个方面,展现全球先进制造领域从前端设计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
2024-11-29 09:48
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奋力谱写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24-11-29 09:47
根据规划,中国计划202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关键技术攻关;2027年左右发射3颗先导试验卫星,开展下一代新技术体制试验;2029年左右开始发射下一代北斗系统组网卫星,2035年完成下一代北斗系统建设。
2024-11-29 09:35
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有一道看似难以跨越的鸿沟——科技人员通常不熟悉市场、经营和生产,企业经营者往往搞不懂前沿科技。
2024-11-28 02:50
在光通信系统中,硅基调制器是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一环,是整个电光信息转换的“心脏”——信息经过这个枢纽来去、流转,高效搭上光的“顺风车”,奔赴不同目的地。
2024-11-28 02: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