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洪伯潜:愿以一生许矿山
首页> 科普频道> 科学之子 > 正文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洪伯潜:愿以一生许矿山

来源:光明网2022-03-11 15:2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

  光明日报记者 齐芳

  “只要还能工作,什么时候都应该服从工作需要,干什么工作都应全力以赴。”

——洪伯潜

  煤炭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而矿井建设与煤炭开采却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有这样一位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洪伯潜,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矿井建设研究与工程实践,他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不稳定含水地层深井钻井法施工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洪伯潜1931年生于福建厦门。1952 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因院系调整并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并于大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时,年轻的洪伯潜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但大学毕业之际,他却在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其时正是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共和国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高潮。身处这样的洪流中,洪伯潜迫不及待地想要学有所用。就这样,他被分配到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从此与煤炭工业结缘,从事有关矿井建设的科技探索。

  想要设计与建设满足时代需要、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及施工先进、便捷的井筒,井壁是极其重要的,必须充分了解拟建设矿井地区的地质条件等相关具体情况。在洪伯潜的职业生涯中,他走遍了我国大部分的煤炭产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每年都要在矿区现场待大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他说:“只有深入矿山生活,我们才能确切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才能将井筒设计得更合理及安全。”

  他最早去的,也最难忘的,是黑龙江双鸭山矿区。双鸭山矿区严寒、简陋,这里让初入矿区的洪伯潜真切体会到了煤炭行业的从业环境是如此艰苦。他和工人们同住一屋,一起睡在板条搭成的通铺上,屋里没有桌椅,晚上灯光昏暗。没过多久,他的身上就长了不少虱子。

  然而,恶劣的环境并没让他打退堂鼓。因为更触动他的,他最惦记的,是矿井建设者们的辛苦和安危。为了祖国的需要,为了矿工兄弟们的工作与生活,非矿业科班出身的洪伯潜,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钻研矿井建设技术上,他寻找一切有关的资料,深入了解矿山的特点和需求,以便于建设现代化的、安全的矿井!

  从海拔 4300米的青海木里煤田,到我国东部地区深厚表土不稳定含水地层的煤田,几十年来,洪伯潜用脚踏实地的工作践行着自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誓言。

  1958年,他与课题组同事成功研发我国第一座煤矿竖井悬臂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在河南省鹤壁市鹿楼煤矿投入使用;1964年由他负责的课题组成功研发32米高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井架并投入使用;“六五”“七五”期间,他负责“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科技攻关项目,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成功440米表土不稳定地层的大直径井筒特殊施工方法;“十五”期间,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力矩平衡法”,以控制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保证了钻井法应用于近600米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凿井技术工程的成功。

  虽然获得多项荣誉,但洪伯潜从不以此为傲。他所牢记的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单位工作任务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岗位。”

  院士小传

  洪伯潜(1931—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科研一线从事矿井建设研究与工程实践,负责并完成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深井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十五”期间提出了“力矩平衡法”控制解决深井筒泥浆中悬浮下沉井壁的结构竖向稳定的关键技术并完成工程实践;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研究,完成了一批近600米深表土不稳定地层大直径井筒钻井法凿井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完成国家级及部、院级课题33项。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吴天一:把根扎在青藏高原

扫码进入《百名院士的红色情缘》专题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