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首页> 科普频道> 光明动科普 > 正文

【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来源:光明网2022-01-18 14: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镉(Cd)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元素,其化合物也大多属于毒性物质,它会影响农作物。例如,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它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全世界一半人口赖以生存的口粮,但水稻是容易蓄积镉的作物之一。在同等情况下,水稻比玉米和豆类更容易吸收镉。

【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研究发现水稻吸收镉其实和基因型有很大关系,所以水稻重金属镉超标的原罪除了本身土壤的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基因对镉等重金属离子,致命的“吸引力”。水稻吸收的镉会积累在籽粒等部位,并向食物链顶端传递。一旦被人体摄入,会在人体的骨骼和肾脏等部位不断富集,引发肾功能衰竭、癌症及心血管疾病。

  在治理镉污染,降低水稻籽粒镉含量的研究中,科学家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解决从镉污染的土壤源头问题,利用土壤移除和置换,化学清洗或植物修复等处理方法,修复受污染土壤。但这些方法都很昂贵且耗时,于是科学家们想到何不从水稻本身入手,选择和培育低镉水稻品种。这样就能让水稻在镉污染的土壤中生产镉含量较低或不含镉的大米,可谓是经济有效的降镉策略。

【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见证重金属污染防治“新星”低镉基因编辑水稻的诞生。低镉水稻的育种研制要从了解水稻吸收和转运镉的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开始。重金属镉从土壤中被根吸收,通过木质部运输到芽中,并在叶和茎中积累,在水稻的生殖生长期,通过木质部运输的大部分镉被转移到节中的韧皮部。然后优先运输到上部节和谷粒中,许多镉转运蛋白已被鉴定,通过修饰这些转运蛋白基因可能会降低水稻中镉的含量。

【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因此,科学家就将影响水稻镉吸收的主要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OsNramp5基因突变后导致的镉含量的降低最为显著,在籼型杂交水稻常用的雄性不育系,隆科638S和恢复系华占中敲除了镉吸收主效基因,有效阻断了水稻吸收镉的过程。此外,通过突变体亲本系杂交产生突变体杂种——隆两优华占,在后代群体中有效分离、筛选出无外源基因的纯合突变系,最终得到吸镉基因敲除且不含任何外源基因的水稻。

【动画】低镉基因编辑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乎人民健康和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一个基因的突变与敲除制造出新的种质资源,实现了降镉目标,不仅让人们吃得饱,还让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总 监 制:刘培磊、狄伟锋

  总 策 划:王友华、战钊

  科学顾问:谷晓峰

  科学主编:王友华

  记 者:金赫

  编 导:蒲伟军

  动 画:夏娅娜

  制 作:陈张泽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浙江师范大学

  光明网

  联合出品

【生物育种助力美好生活】系列科普

[ 责编:赵清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