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来源:人民日报2021-11-25 10:0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生态环境明显向好,水沙治理成效显著

  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在三门峡市境内黄河湿地越冬的白天鹅。程专艺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部门将继续深度节水控水,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力争尽快见到新气象。

  截至今年,黄河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目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设立河湖长22.76万名,推动黄河保护立法实现实质性突破。

  黄河浩荡蜿蜒,结成九曲连环,一路东行入海。截至今年,黄河已实现连续22年不断流。

  “这几年,入海口的湿地面积明显增加了,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都来安了家。”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防汛办公室副主任许考云说。据统计,近两年,利津水文站的年均入海水量达336亿立方米,比近10年平均值多123亿立方米,累计向黄河三角洲湿地补水4.21亿立方米。据统计,在黄河三角洲,鸟类已由保护区建立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

  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入海口。两年来,水利部门大力促进节水,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治理体系,全力守护黄河流域的青山碧水、蓝天净土。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水资源矛盾突出。水利部门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初显。

  黄河“几”字弯处,纵横交错的渠系灌溉着河套平原。

  “今年收成不错!”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存林算起账:“玉米亩产增加到了2200多斤,新品种既能当口粮,又能当青贮饲料,行情看涨。”

  增产账连着节水账。“过去靠着黄河不发愁,大水漫灌,水去盐留,土地变得白花花,500多立方米水只能换500斤粮。”郝存林说。如今用上节水新技术,一条条深埋地下的黑色软管,把黄河水精准地滴到庄稼根部。“老把式”郝存林由衷感叹:“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这些设备,让浇地变成了浇作物,每亩玉米省水300多立方米。”浇地方式一变,郝存林的地每亩效益多出近百元。

  节水,更是从地头到源头。郝存林说:“土渠变成了光面渠,防止跑冒滴漏。用水时点一点手机,水闸自动提起,需要多少放多少。”河套灌区每年引黄约48亿立方米。截至去年底,河套灌区连续22年开展渠道衬砌防渗、信息化建设等节水改造。

  “农业是用水大户,更是节水重点。”水利部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二级巡视员张玉山介绍,多年来,水利部门推进黄河流域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9年的0.554提升到2020年的0.566,耕地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黄河一路东流入海,支撑了一个个工业带的发展,黄河流域工业用水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密密麻麻的管网连起一道道工序。废水回收、中水处理……水循环起来,山东博汇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用水量少了。该公司财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地下水用水量从2018年的84万立方米降到了2020年的20万立方米,水资源税相应少缴36万多元。

  用好财税杠杆,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倒逼节水效果提升。国家税务总局推进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截至今年年初,黄河流域水资源税试点省份超过7000户纳税人不再抽采地下水,关停自备井1.25万多眼。水利部基本建立了覆盖主要工业产品的用水定额体系,对沿黄九省份的2700个工业用水单位实施重点监控。

  “治黄先要节水。我们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让水资源用在最该用的地方,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强化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用水过程监管,确保黄河水得到高效利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副局长程艳红介绍。

  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上中游地区久久为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甘肃省庆阳市,山峁相连,沟壑交错,黄河流域入黄泥沙的1/10来自这里。

  “盼雨又怕雨。”说起过去的日子,庆阳市环县刘阳洼村原村党支部书记孙建成道出无奈:“雨不来,缺水;雨来了,泥沙遍地,田里跑土、跑水又跑肥。”

  “种一坡收一筐,土越种越薄,到处都是‘鸡爪坡’,一亩地只能产一百来斤粮。”孙建成介绍。上世纪90年代,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里开始治理水土流失,大伙儿手提肩扛,修建梯田、造林种草。

  “如今坡耕地变成了梯田,坡度变缓,筑堰挡水,‘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日子越过越好。”孙建成感慨,春夏季节,村里的两道弯、三架山和五面坡,层层梯田环绕,遍地披绿。

  “庆阳地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8条较大河流与黄河相连,年入黄泥沙1.684亿吨,保持水土,刻不容缓。”庆阳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副局长卢东平介绍。当地开展系统治理,实施固沟保塬、坡耕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山变绿了、水变清了、老百姓变富了。截至今年8月底,庆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据初步测算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6900万吨。

  保持水土,才能兴业富民。

  曾经,“一碗水半碗沙”困扰着陕西省志丹县。“保不住土,存不住水,种啥也挣不了钱。”志丹县水土保持工作队队长马世壮说,“多年来,我们建设淤地坝,淤地造田,荒沟沟变成了‘聚宝盆’。”截至目前,志丹县累计建设316座淤地坝,每年可新增保水能力1569万立方米,保土599万吨。

  志丹县保安街道办事处杨畔村党支部书记刘德平深有感触:“4座淤地坝,让村里多出了560亩平地。坡上种苹果,坝田里种粮食,仅苹果一项户均年增收就有5000多元。”

  “黄河上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刘正杰介绍,黄河中游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是黄河下游河道泥沙主要来源。黄河水利委员会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新建改建淤地坝、拦沙坝等工程,推进坡耕地改建梯田。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从2018年的26.96万平方公里下降到2020年的26.2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实现“双下降”。目前,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年均增加1.25万平方千米,全流域共有8278个违法违规项目完成整改,初步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全流域治理,上中游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量;中下游调水调沙,加快泥沙外排入海。目前下游河道最小过流能力由2018年的420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现在的5000立方米每秒。

  跨部门联动、上下游联手,黄河流域河湖管护责任体系基本形成

  有人在黄河滩区建养殖场,臭味熏天……不久前,一条线索引起了山东黄河河务局历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的注意。河务局迅速联系当地公安,双方集结队伍,现场收集证据,提出整改意见。

  “过去大家各管一段,执法力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监管。”历城黄河水政监察大队专职副大队长倪志伟介绍,河务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勤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巡查。

  部门形成合力,啃下一个个“硬骨头”。“去年,我们发现黄河护堤内有人违规栽种树木,监察大队先期走访、提示、规劝,对不听从的,与公安部门联合执法。”倪志伟说,通过多次专项行动,护堤内的3万多棵违规栽种树木被清除。

  “此外,我们还与当地人民检察院签订了行政执法合作协议;与历城区人民政府建立了黄河滩区长效联合管理等机制,多部门联手确保监管全覆盖。”倪志伟说。

  近年来,跨区域、跨部门的管理体制不断探索。黄河水利委员会与沿黄9省份联合实施“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创建了全国首个流域性河湖管理与司法保护衔接平台。目前,河湖“清四乱”整治范围由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向全流域延伸,累计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3204个。

  黄河保护治理“四梁八柱”已经搭建。黄河水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作用,建立了黄河流域(片)省级河长办联席会议制度;另一方面,构建流域省份水利、公安、司法等联动机制。多层次、立体化的“大保护、大治理”格局加快形成,目前流域省份全面建立五级河湖长体系,设立河湖长22.76万名,27个环境资源审判巡回法庭和20个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落户黄河流域。(记者王 浩)

[ 责编:张蕃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酷暑催热“清凉经济”

  • 多措并举 应对高温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27岁到60岁,33载深蓝搏击,马远良实现了中国航空声呐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并跑乃至局部领先的壮举。
2025-07-14 08:49
何熙昱锦也表示,脑机接口技术涉及芯片、传感器、算法、应用等多个环节,需要上下游企业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5-07-14 08:45
在论坛签约仪式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共签署12个数字经济合作项目,涉及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等领域。
2025-07-14 08:45
天然铀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铀资源勘查采冶位于核燃料循环体系的前端,是核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025-07-14 08:42
这条从技术突破、场景深耕到生态协同的融合路径,正强劲驱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向高质量跃升。
2025-07-14 08:41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4973.8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体实现了夏粮生产的平稳运行。这一成绩的取得,
2025-07-14 04:15
从蓝莓大棚里的生长曲线,到肉牛项圈里的健康密码,广西的特色农业正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
2025-07-14 04:25
7月13日,随着和田—民丰—且末—若羌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相导线跨越和若铁路、国道315,稳稳抵达188号铁塔,历经15年建设的新疆环塔里木盆地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以下简称“环塔工程”)全线贯通,进入投运倒计时。
2025-07-14 04:25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07-11 09:58
生命只有一次,心脏健康不容忽视。唯有提高对心梗症状的警觉性,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才能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的“心”防线。
2025-07-11 09:58
晒后背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符合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其核心在于借助盛夏充沛的自然阳气,通过阳光照射背部,来提升人体自身阳气。
2025-07-11 09:58
截至7月10日,我国“北气南下”能源大通道累计输气量突破1000亿立方米,安全平稳运行超2000天,标志着这条纵贯南北的能源大动脉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25-07-11 04:55
从自然资源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发现矿产地38处,同比增长31%;新发现矿产地中,大中型矿产地25处。
2025-07-11 04:10
时下,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社交娱乐的重要工具。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情绪化反应严重、深度学习能力下降、空虚感增加等症状时,就表明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腐蚀”。所谓的“脑腐”,即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
2025-07-11 04:10
由于肉眼很难发现水污染的情况,洪水之后饮水需要特别注意,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山泉水、河水、湖水等。肖丹提醒,如果不适症状较为严重,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呕吐、严重腹泻、脱水、意识障碍等,或皮肤干燥、眼窝凹陷、少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025-07-10 09:3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近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制定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2025-07-10 09:33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相关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1935.3克宝贵的月壤,使得月球样品研究进入“嫦娥时代”,开启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也为中国月球研究走向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 一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已经利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取得许多科学突破。
2025-07-10 09:32
2024年嫦娥六号任务首次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采回月球样品,为揭示该区域物质成因提供了直接证据。综合元素和矿物组成分析,南极-艾特肯盆地镁环物质主要为斜长石(63%~67%)和低钙辉石(25%~27%)组成的亚铁苏长岩。
2025-07-10 09:32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 在神舟十九号乘组中,航天员王浩泽也是一位90后,更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2025-07-10 09:30
随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建材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高端方向变革。“通过数字化转型,建材企业可基本实现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运营一体化、客户服务敏捷化,提升决策效率、协同能力和服务水平,快速提升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2025-07-09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