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黄葆同:好钢总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头条 > 正文

黄葆同:好钢总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2021-04-29 09: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1990年代,年近八旬的黄葆同还在学习使用电脑。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供图

  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勤奋耕耘、奋发有为,严谨治学、精心育才,豁达乐观、平易近人……

  今年5月1日是中科院院士黄葆同百年诞辰日,上述评价来自他的家人、同事和学生。

  黄葆同无论身处哪个时代,都始终心系祖国。即便在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也宽慰自己和他人:“只要是块好钢,总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此信念下,黄葆同从一位爱国青年成长为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化学家。他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充分肯定。

  艰辛求学路

  1921年5月1日,黄葆同生于上海市。黄家曾是官宦之家,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黄葆同的母亲出身望族、聪颖贤惠,母亲的教养和风度对他以后的人生经历有深远影响。

  1940年,黄葆同从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42年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抗日战争结束后,黄葆同回到上海。

  黄葆同的大妹妹黄以群回忆道:“哥哥工资很低,家里姐妹7人,还有年迈的母亲都指着他养活。哥哥微薄的工资只够用来吃饭,姐妹们读书的费用都要靠各自的奖学金来维持。”

  “知识分子的出路在哪里呢?”此时的黄葆同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胸怀科学救国之志。苦思冥想后,黄葆同决定出国深造。

  1947年10月,黄葆同赴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专攻有机化学。黄以群说:“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每月还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国补贴家用。”用黄葆同自己的话说“家也顾了,书也念了”,只是生活艰苦,惦记亲人。

  在得克萨斯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黄葆同转至纽约大学工学院(布鲁克林校区)主修有机化学,辅修高分子化学,于1952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黄葆同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在美国期间,黄葆同首次发现乌柏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共聚合。由于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他受到美国化学界的重视,被吸收为美国化学会会员。

  心系新中国

  在美国留学期间,黄葆同参加了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担任两个组织在纽约的区会主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黄葆同积极了解和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动员留学生回国建设祖国。为此,黄葆同冒着危险做了大量的工作。

  早在1951年,黄葆同就开始办理回国手续,但很不顺畅,甚至失去了人身自由。这时,黄葆同结识了一位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冯之榴。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着回国施展才华的雄心壮志,并对回国后的事业满怀信心。他们于1953年10月3日喜结伉俪。

  1954年,周恩来总理点名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此举让一些滞留在国外的爱国科学家终于解脱羁绊。1955年4月,黄葆同和冯之榴夫妇终于登上了从旧金山驶往祖国的客轮。同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黄葆同等人不畏艰难、心系祖国的爱国行动。

  谈到当时回国的心情,黄葆同曾颇有感触地说:“和现在青年人不一样,当时我知道回国会很苦。如果我们留在美国工作、学习和生活,各方面条件肯定都比百废待兴的中国要好。但一想到国家需要我们,再苦再穷也要回来。”

  深耕半世纪

  祖国的巨大变化,让当时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无比兴奋,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

  1955年,黄葆同和冯之榴服从分配,来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工作。黄葆同担任第三研究室主任,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

  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几十年如一日,黄葆同从事着定向聚合、合成橡胶、多组分聚合物等领域的研究,始终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祖国的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

  20世纪50年代,黄葆同立足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开展了生漆、桐油等研究。1964年,黄葆同调任长春应化所第四研究室主任。为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主持开展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撰写的数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期刊。

  20世纪70年代,黄葆同带领团队根据国家需要开展了“乙丙橡胶新催化剂活化剂”研究。他们打破国外文献的束缚,采用廉价国产资源,研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五九酸钒新催化体系,黄葆同还亲自带队到兰州、南京进行中试。该项研究成果获中国科学院发明奖一等奖。

  黄葆同年近花甲还带领团队在烯烃Ziegler-Natta聚合和多相聚合物两个科研领域深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比如,黄葆同团队在钛载体催化剂中提出在烯烃共聚中加入a—烯烃反应加速这一现象的扩散控制理论,并与英、美学者共同澄清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有嵌段结构这一工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提出烯烃/双烯烃橡胶共聚“一线穿”结构的概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这一当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课题。

  在多相聚合物方面,黄葆同团队首先在国内开展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并加以推广,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成果。

  其中,黄葆同与冯之榴研究团队合作,对最大量的高聚物聚烯烃与广泛存在的极性聚合物的共混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并聚焦二者间的增容机理,尤其是界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界面方法和界面结构以及增容新概念。1999年,上述研究成果“共混聚合物一些基本问题”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培养新一代

  1980~1984年,黄葆同担任长春应化所副所长,在分管研究生教育工作期间,他曾评价研究生制度是培养高层次科研、教育和管理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当导师的不能只给学生送鱼,还要教学生撒网。”黄葆同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还注意培养人的素质和学习方法。

  长春应化所研究员唐涛是黄葆同的学生。他回忆道:“自己的英语原来不太好,黄老师把我叫到家里并拿出录音机,他先读一段后让我拿回家跟读,等这段练熟后再到他家录下一段。3个月后,我的英语听说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在黄葆同八十寿辰时,科技部原部长朱丽兰赞扬黄葆同夫妇“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为黄葆同题词“无悔的攀登,闪光的人生”,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王佛松称赞黄葆同“桃李满园”。

  “他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爱的长者。”这是学生和曾经得到黄葆同帮助的人对他的评价。回国以来,黄葆同夫妇曾连续多年为缺少课外读物的长春应化所子弟小学捐款买书,培养孩子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南方一所聋哑学校美术班的学生买不到橡皮泥慕名相求时,黄葆同立即买了100多元的橡皮泥邮寄过去。事后这所学校给这位陌生的科学家来信,感谢他为聋哑孩子们成才办了一件大好事。

  “这样的求助信和感谢信家里还有很多。”黄葆同的六妹黄真诚回忆道,“哥哥去世后,家人惊讶他居然没存多少钱,去银行核实后才发现,他虽然自己很节约,但是对别人大方,来者不拒、有求必应。黄葆同家里的几任保姆也在其资助下先后完成学业。”

  黄葆同是一位爱党爱国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积极为党工作。他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上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黄葆同的足迹遍布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参加国际会议、出访讲学,还是接待外国友人,在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友情的同时,他都积极宣传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学术风范和爱国情怀。(沈春蕾)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甘肃敦煌:四万盏太阳能灯点亮鸣沙山

  • 海南保亭:嬉水狂欢 浪漫七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2025-08-28 09:35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2025-08-27 09:36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2025-08-27 09:47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2025-08-27 09:45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满足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2025-08-27 09:45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2025-08-27 09:43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具有非常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2025-08-27 09:42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2025-08-26 10:27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2025-08-26 10:27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2025-08-26 10:27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5-08-26 10:2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