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常迷信”是纾解心理焦虑的网络符号
首页> 科普频道> 科普评论 > 正文

“日常迷信”是纾解心理焦虑的网络符号

来源:光明日报2021-04-26 14: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年来,“日常迷信”一词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并成功“植入”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话语圈”。在这股潮流下,成功可被归结为“人品爆发”,失败实属“人品差”;趁热转发是“攒人品”和“吸欧气”(意为沾好运气)的操作,事与愿违的“毒奶”(意为反向加油)是“立flag”(意为立目标)的后果;星座运势渐成日常出门指南,“水星逆行”是解释祸不单行的“玄学”。就连“锦鲤”这种流动的许愿池也顺势进入“日常迷信”的符号体系中。

  “日常迷信”通常表现为人们将福祸、得失、成败等关系归因于运气这一变量,透过某些运势指南“预测未来”,并往往以评论、转发等网络行为祈求运气眷顾。它到底是封建迷信的网络版,还是人们借助社交网络开展的话语狂欢,抑或是出于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助攻?要探讨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对当今青年所处的成长环境做个简单的透视。

  这一代青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迁,以及媒介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感受着不断被冲击和调整的个体与社会、职业与家庭、情感与利益等关系模式。人们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人生选择,但也面临日益复杂的考量。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许多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不确定因素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均被加工为网络信息,经由多种媒介传播到青年的视野内,影响着他们对得失、成败、选择、代价等人生命题的理解。

  也因此,“996福报”“社畜”“打工人”“丧文化”“废宅”等自嘲术语轮番流行。变化与风险的纠缠为青年带来不同层面的社会压力,同时也迫使他们思考人生的选择,焦虑情绪在经过部分媒体的包装后一度发酵。这种情形下,“日常迷信”便充当了缓冲、稀释甚至消解这份焦虑的“润滑剂”。

  与早期互联网那些沉迷“风水”“命相”“堪舆”“周易”等网站的用户不同,参与“日常迷信”的青年网民不一定真的笃信转发可以“攒人品”,占星可以抗“水逆”,“锦鲤”附体可以走向人生巅峰。笔者更倾向于理解为,他们将焦虑置于社交网络的前端来获得人际互动。转发许愿这种行为固然存在消灾禳祸的原始祈愿,但也起到了心理暗示的抚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人品”“毒奶”“欧气”“水逆”等话术可以融入他们的日常话语,让他们在各自的亚文化群体和社交圈层内共享情绪、嘲讽取乐并进行集体表述,让个人的社会焦虑在公共讨论和社交情境中转换为情感反馈。

  社交互动产生的情感反馈让“日常迷信”的参与群体不断壮大。近年,在某网红成为“线上许愿池”后,“地域锦鲤”等活动先后火爆。纵然这些“锦鲤”活动需要商家与媒体包装,但传播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却是网民自身。不少网民对“日常迷信”有着较大的宽容度并加以配合,是因为他们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参与和介入的快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网络群体的亚文化趣味,对一切人、事、物进行意义添加,打造新的“锦鲤”,并在推广新“锦鲤”时强化自身的网络社交角色,获得主导权和认同感。

  社会学家费瑟斯通曾指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展陈技巧,消费文化赋予物品新的影像与符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锦鲤”的运作逻辑也源于此。渐渐的,网民们根据不同的“开运领域”给各种事物赋予意义,打造一批又一批“锦鲤”,诸如因“致富密码”而广为人知的巴菲特、因恋爱新闻而频上热搜的某明星、因“社交排面”而备受关注的一些名人等,都成为网民们戏谑取乐的“人形锦鲤”,就连一些影视作品中的虚拟角色也被奉为“野生锦鲤”。当网民们自己塑造的“锦鲤”推广后,往往会反过来诱导资本和媒体的追捧。在此过程中,网民们通过网络社交赋予了事物的意义,推动了传播的走向,获得了更大范围的人际互动,也强化了自身的主导角色。

  置身价值多元、信息纷杂、面相各异的环境,青年需要加深对社会的理解,直面不确定性及可能带来的消极态度,同时也要在风险焦虑与消费主义的多重夹击下生存与生活。由此便不难理解,“丧文化”和“佛系文化”这组看似对立的亚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此消彼长。而“日常迷信”,则开辟了另一个途径:既然不能颓废放纵,也未必凡事拿捏,那么就让“日常迷信”成为社交愉悦的来源,成为情感反馈的渠道,成为传播实践和自我展示的平台。

  从这个角度看,“日常迷信”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网络实践。不过,它也离不开主流文化的结构性支撑,需要警惕的则是娱乐资本和媒体滥用这种网络实践来收割流量,甚至通过诈骗来牟取不法利益。

  (作者:刘汉波,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聘副教授、文化产业管理系系主任)

[ 责编:张梦凡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名誉主席巴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2025-11-06 10:19
目前,我国约70%的待发现油气资源蕴藏在深层超深层、复杂构造及非常规等新领域。如何找到这些宝贵的油气资源,精准绘制“藏宝图”?
2025-11-06 10:1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于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其间,天问一号环绕器距离目标天体约3000万千米,是目前观测该天体距离最近的探测器之一。
2025-11-06 09:56
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2025-11-05 10:59
4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国家消防救援局在京举行2025年全国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
2025-11-05 04:20
加载更多